高常荣终生精研画兰,赋形传神自成一格

画到天机流露处 满纸清芬袭人来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06日

郭熙《早春图》(局部)

⑤ 名家为高常荣兰画题词 ①沈延毅题写 ②陈佩秋题写 ③王个簃题写 高常荣兰画自题 ④花不在多,叶不在简。必得其神,斯意乃远。 ⑤写兰不必仿前人,别有精神别有神。作意遍生粘滞气,灵犀无著是天真。

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因历史等诸多原因,有很多已故的辽沈书画界造诣精深的艺术家,还存在巨大的发掘空间。这些前辈们的作品每每在惊鸿一瞥后,余韵绕梁,回味无穷。高常荣即是其中一位,其传统文化修养深厚,诗书画印兼修,尤爱画兰,一生精研此艺,成就不俗,影响后学无数。

酷暑难耐时,翻开《高常荣百兰图册页选》,顿觉清新扑面,灵动之韵、馨香之气直入心田。不禁感喟:辽沈书画界深藏着一位画兰圣手。果然,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书画卷》中,高常荣的《丛兰图》赫然在列,排在傅抱石的《湘夫人》之后,艺术成就由此可见一斑。

“我兰写我心”:技法独到

高常荣生于1903年,卒于1987年,自号一如居士,沈阳市文史馆馆员,出版有《高常荣先生百兰图集》等。

业内人士认为,画兰有三重境界:形、神、骨气。形,指兰的外观、姿态;神,即其气质、习性;骨气,则关乎兰的内在精神品格。高常荣是三者兼备的画兰大家。

鉴赏家杨仁恺曾于1988年撰文评价高常荣画兰花:“一生以画自遣,淡泊明志,不慕荣华,故能精于一艺,从而使之弘扬光大。且不使其笔墨单调平凡,竟能使之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而无千人一面、一株万同之感。先生画兰既得其态,又传其神,兰之精微,可谓备矣。”书法大师沈延毅赞其“下学上达有出蓝之誉,逾耋年,犹孜孜不倦,青灯白发雅趣盎然,故略致数语以申敬佩”。

兰花是中国画中最简单、也最难画的一种。看似只有几笔,却蕴涵着形与神的多重表现元素:骨力、墨韵、气势、神采等。下笔之初即已决定成败,几无补救余地,一气呵成、甚至一笔呵成是其要义。高常荣自由驾驭兰花的多样表现技巧,所画幽兰其清在骨、其秀在神、其韵在墨、其雅在笔,灵动多姿,充满生机。他所画兰花种类丰富,其大折叶画法为突出特色,展现兰花坚韧优美的生命形态。起笔、行笔、末笔一以贯之,墨色轻重随势而为,兰叶正斜侧反栩栩如生。

著名国画家、《描绘中国》主编王溪光说:“高常荣先生的兰画,清新之气完全出于自然而无矫揉造作之态。淡泊中蕴含高雅,平淡却不失内涵。在他的画中,看不到丁点迁就迎合,有的只是提炼进取,满纸情趣。他的画捕形准确,下笔轻灵却能入木三分。嫩梢老叶,泾渭分明,苞蕾馨香,朝暮有序。构图上,章法严谨,毫无夸张之嫌,坐如钟鼎,重心平稳,不求哗众,但写我心。”

更为可贵的是,高常荣将自己的经验以题诗词句款于画上,传于后人,为兰画创作留下垂范式教科书。

“技道双修”:传承兰花精神与文化

兰花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符号,备受国人推崇。孔子咏兰,将兰花作为君子的化身。屈原佩兰,表达志行忠贞。郑思肖画兰,慨叹亡国之痛。而明清的徐渭、郑板桥写兰,则是寄托了高洁情志。

高常荣传承发扬兰花文化精神,其兰画徐疾几笔,君子之风跃然纸上。兰的折叶、翻叶牵连映带,墨韵浓淡相宜,诗文清雅,书体得当,钤印灵动,展现出笔墨修炼的谙熟造化与文人画的书卷气和画家的美学修养。

兰画贵在高度艺术概括,以审美的深切体悟,将高尚的思想、纯真的情趣注入笔墨,随意写出,将兰花之气韵呈现,实现自然之美与人的精神情怀相映照,以高雅的艺术佳作感召人。著名书画家、北京画院原院长王明明在看过高常荣的兰花画作后,认为收获很大,并欣然题写:“气若幽兰”,表达赞赏、怀念之情。

兰画体现了高常荣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技道双修”“物我合一”,把君子的追求、文化血脉化为个性创造,赋予其民族之魂。

经典鉴读

JIANDU

郭熙《早春图》

“三远”法表现君子的心灵之旅

本报记者 凌 鹤

《早春图》是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流传有序的重要存世作品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双拼成幅,水墨浅设色。此画是郭熙晚年的代表作,可以一窥其山水风貌。

《早春图》最突出的绘画特色与贡献,是巧妙地将其主张的描绘山水的高远、平远、深远表现手法融为一体。

郭熙用此艺术手法创造了一片纸卷上的春山寒林与生命律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有言,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要分清四时的差别——“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早春图》中可以品味到澹冶的环境和“笑”的动态,渲染出画面宁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又得益于《早春图》的全景式构图。

画面中的主体山峦呈“S”状盘旋,与左右峰峦结合。其间墨色深浅变幻,主次有别。画面中“有枝无干”的树木是郭熙画风的一个标志。蟹爪一般的树枝,更是郭熙画派的经典象征。山脚处施以卷云皴,层层交叠,体现了山石的厚重稳健。山势虽在画面中部被云雾隔断,却丝毫不掩其硬气,从近山看去,山脊挺立而分明,予人直面苍天之感。这正是郭熙所说的“自近山而望远山”的“平远”法。

当代著名书画家王宁谈到,在《林泉高致》一书中,郭熙提到“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早春图》中描绘的大面积水域有3处。画面下方左右两边各有一湖泊。左边一妇人怀抱婴儿,手牵一个小童,妇人回首望着身后挑担的男子,而童子则被前方欢脱的黑色小狗吸引而趋步向前,一幅春游欢愉的还家场景。画面右边则是两个正准备登岸的男子,左边的男子手中拄着竹篙,抬头凝望着眼前的高山,这便是“自山下而仰山巅”的“高远”法;右边的男子则低头摆弄渔网,船上依稀可辨鱼篓等物,一派春江水暖渔人先知的初春景象。

画幅中的第三处水域位于画面左边被虚化的远山与层层淡墨渲染的天空中间,随着栈道上行旅及樵夫进山的脚步, “自山前而窥山后”,得到“深远”的视觉效果。

当代著名青年画家、美院教师万弘巍认为,郭熙虽注重从北宋早期就已形成的“大山堂堂”的构图模式,但更强调画中的人文气息,他想画的是一处君子渴慕的林泉之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且并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一场心灵的旅程,对山川毓秀的描摹,内化为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光阴往还的感叹,使得山水成为天地,天地化为宇宙。

艺术微论

临帖的前提是精读

文 心

书法是有独特艺术规律的中华传统艺术。对于书法艺术的学习,临帖是前提和重要途径。

通过临帖了解掌握笔法、墨法、章法,进而学会创作。那么临帖是不是打开字帖,提笔就临呢?答案是否定的。临帖的第一步是读帖。而读懂,读透,称之为精读。

读帖读什么?一读全帖内容。知道内容,才会明白艺术表现的基调,是喜怒哀乐,还是客观记录生平,陈述历史事件。经典书法碑帖其艺术表现与书写内容高度统一,与书者个人心意相通。所以临帖前一定要清楚这本帖所写为何。

二读背景,这是透过帖的内容了解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比如临《兰亭序》,先通读其内容,描绘兰亭景致之美和文人雅士雅集的欢乐之情,抒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慨,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书法随着王羲之悲喜变化的情绪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其背景是东晋时期的社会开放包容,文化特色是宽松多元,文人讲求个性,注重精神气质和内心追求。魏晋风度就是指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格调不俗,造诣精深,具有气象。

三读技法表现。了解了帖的内容、历史大背景、文化内涵后,感受全篇艺术表现的技法手段。是大开大合,还是一笔不苟;是纵情激越浓墨重笔,还是清风朗月不激不厉,是自由散淡的提按使转,还是中锋浑厚或方笔雄强。笔法是核心,做到读懂,才能下笔临习,逐步锤炼眼与手的协动。而临帖非能一蹴而就,需要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投入。不断临,不断悟,融入创作,渐出己意。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任何创新都是有源流、有血脉的,不是随意搞怪与故弄玄虚。书法艺术不经入古,就谈不上出古。临帖是进入其艺术之门的敲门砖,读帖又是临帖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可增长文史知识,促进提升艺术理解能力。广大书法爱好者一定要学会读帖,帖中自有“黄金屋”。

“清雅脱俗”:诗书画印融合

高常荣的兰画是一份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

高常荣不仅绘画功力超群,对诗书篆刻也颇有深研。从其兰叶飘逸、沉着、极富变化的用笔中,可看出书法造诣。其早年习怀素草书,后常书行草。用书法笔意绘兰,有的兰叶以中锋行笔圆润多姿,有的以枯笔直抒胸臆,兰花点缀其间俯仰顾盼,无不表现出画家的才华与灵性。其篆刻初师沈阳名家王光烈,后师沪上名家张鲁庵,南北融合,于汉印颇具功力,有《一如印存》四册存世。

吴悦石先生入室弟子、著名书画家刘鹏认为,高常荣毕生从事传统中国画学习与创作,以其穷经皓首的追求和对书画的挚爱之情,达到了涉笔成趣、挥洒自如的艺术高度。他于书法、篆刻、国画均有涉猎,而于国画一道,尤对梅兰竹菊四君子之“兰”情有独钟,用功最勤,广采博收。深厚的诗文修养和道家思想影响,其为人为艺淡泊名利、忠厚仁和,故成就了其艺术作品的洗尽铅华、清雅脱俗、潇洒出尘。也因此使得其作品识者寥寥、生前孤独、身后落寞,但却丝毫不影响其在二十世纪辽海艺术史册中,作为传统中国画领域代表人物,鹤立鸡群般清高孤傲的存在。

高常荣为人自律,品格清新不俗。传艺诲人不倦,求画来者不拒,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君子之风与画永存。其孙辈高序来等后人,继承其优秀家风与良好品德,不仅爱兰养兰,做人朴实真诚,更注重收集整理高常荣的艺术遗作与理论观点,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尽己之力,将高雅艺术之美带给大众。让经典佳作更好地传播,让具有君子之风的老艺术家精神得到弘扬光大,启迪教化后人,是时代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