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农民教授”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06日

李舒婷 本报记者 杨丽娟

“吕教授,今年食用菌长势很好,虽然疫情对销售有些影响,但总体情况不错,今年又赚了不少!真的要感谢您的支持!”忙过食用菌上市的黄金期,盘点一下收成,岫岩满族自治县石灰窑乡的香菇种植户张德仁赶紧给吕国忠打电话报喜。

吕国忠是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但农民朋友更愿意称他为“农民教授”。5年前,吕国忠到岫岩开展食用菌种植讲座,讲座上提到的新技术、新知识让张德仁对食用菌种植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之前,张德仁看到附近乡镇菇农发了财,一腔热血就干了起来,但由于没有科学技术指导,全凭摸石头过河,结果走了不少弯路。从那时起,张德仁有机会就来大连向吕国忠“取经”,要么就通过电话寻求帮助。吕国忠定期去岫岩现场指导,张德仁资金周转不灵的时候,吕国忠还为他垫付5万元款项。有了吕国忠做后盾,靠着踏实肯干,几年下来,张德仁从农村的一个普通电工,转身成了资产达600多万元的香菇种植户。

从省内的岫岩、庄河,到相隔千里的贵州,吕国忠有很多像张德仁这样的农民朋友。

6年前,吕国忠加入贵州的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队。之后,他每年都多次前往贵州当地进行食用菌种植指导。从水分、温度控制到杀菌消毒方法,从菌棒用料选择到菌棒摆放技巧,吕国忠的田间地头课让菇农们告别凭经验、凭感觉的传统种植历史,转变为靠技术、靠知识的科学种植,使食用菌种植成了贵州万山脱贫致富的支柱型产业。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春耕生产季吕国忠没能及时前往贵州进行现场指导。虽然身在大连,但他也没闲着,远程为万山的食用菌种植户“开方子”。

3月初,贵州省组织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础好、种植规模大的食用菌种植项目位列其中。凭借对万山当地食用菌种植情况的了解,年近六旬的吕国忠熬了一个通宵,对几十页的规划项目进行把关。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准备申请一项农业项目,也来向吕国忠寻求技术指导。吕国忠不仅将自己的技术意见倾囊相授,还介绍自己的朋友、同事、学生帮忙对项目中涉及的工业设计等方面内容进行专业分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在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会止步,我会一直坚持到田间地头做农民的朋友。”吕国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