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8月4日,《科技日报》刊发《老工业基地玩转“小清新” 山海林田变致富富矿》的报道,报道指出,辽宁,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如今,这位“共和国长子”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为小康夯实创新基石。
报道称,作为能源、粮食大省的辽宁,也正在从资源禀赋中挖掘让百姓致富的富矿。在草莓大棚、万亩桃园、浅海滩涂,科技、产业、生态联姻,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甜起来。今日辽宁,正以“高新”产业、“清新”生态,托举人民幸福生活。
8月4日,《工人日报》推出《创新管理方法,多元化经营,辽宁求解奔小康新路径——传统产粮区换了新种法》的专题报道,指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辽宁作为传统产粮区也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小康路。
报道以小切口表现大主题,生动讲述了农民洪蕴来依靠优质种子和先进管理方法,使每亩水稻产值从过去的七八百元增加到1700元,又通过租用、流转土地,成立米业有限公司,把水稻种成事业的故事。把水稻种成事业的,还有张爱忠。他打造的“稻梦空间”田园综合体,除年产5万公斤大米外,还成了沈阳周边颇有名气的田园旅游项目,每年可接待游客近30万人。
8月4日,《农民日报》刊发《辽宁逐梦小康系列报道之一 桃花香满小康村》的报道,报道聚焦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的发展,指出位于中朝边境,紧邻鸭绿江,背靠青山的河口村,满山桃花。这里的数万亩桃林不仅是鸭绿江河口的生态屏障,美化了村庄,更是河口村的支柱产业,富裕了村民。
报道通过微观视角,聚焦河口村通过种植艳红桃,发展旅游观光业等方式走上了致富路,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冉庆臣说:“村里人均收入3.5万多元,百姓兜里不差钱了,素质也跟着提高,去年村里成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大家报名积极性老高了。”
8月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贫困山村的美丽蜕变》的报道,报道目光锁定在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向阳乡和平村,指出自2013年起,本溪市桓仁县向阳乡和平村以“生态立村,旅游兴村”为发展重心,依托村内国家4A级景区枫林谷等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林果业、林下参种植和淡水养殖业,如今的和平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奔出一条向阳的小康之路。
8月4日,《中国妇女报》刊发了《多福社区之变:“辽”然于胸的幸福》的报道,报道聚焦沈阳多福社区,指出,2009年,沈阳市沈河区委、区政府实施的惠民工程对多福社区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建造了具有“福”文化地标性的“多福八景”,小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脏乱差的大杂院变成了“抬头见福、伸手摸福、脚下踩福、心中有福”的幸福家园。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多福社区看望居民时说:“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牢记总书记的叮嘱,社区建设从“硬件”改善转向了“软件”提升,以党建引领、文化参与等多种形式,构筑了和谐、亲善的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