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早就得知央视制作了一档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一直期待着,几天前终于播出了,一口气看完,很过瘾。
制作团队跟踪拍摄了莫言、贾平凹、阿来、迟子建、刘震云、毕飞宇6位作家回到故乡、回到文学现场的历程。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乡村、迟子建的冰雪北国、刘震云的延津世界、毕飞宇的苏北水乡……这些中国当代文学版图里的著名风景,是作家故乡的真实描写,还是艺术想象?这些“故乡”,是如何孕育出那些不同凡响的小说?这是纪录片试图寻找的答案,“在跟着作家回故乡的同时,呈现作家创造文学故乡的心理图景”。
作家与故乡的关系,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仅靠一部纪录片,肯定不能深度诠释。所以,我对这部纪录片的期待更来自透过镜头看看这些作家真实的故乡,看看它们能够从多大程度上符合我的文学想象。文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一个生活范围狭窄、局促的人,可以因为文学的阅读拥有世界。因为对这6位作家作品的熟悉,高密东北乡、商州、延津,这些地名早已存在我的想象世界里,甚至比作家文本里呈现的样子更丰富也更迷人。跟着作家们回到他们的文学现场,其实也可以说是回到了我们心中的文学世界,这些文学的故乡已经不仅仅属于作家自己,镜头中呈现的那些场景,都是第一次看到,却都有一种仿佛到过之感。
《文学的故乡》另一个令我产生共鸣之处,在于6位大作家回到故乡的喜悦。在雪地上寻找狍子足迹的迟子建,和老朋友一起跳起藏族舞蹈的阿来,看着自己的小说原型、老乡刘高兴成了名人有点小得意的贾平凹,都还原成了故乡土地上最自在的人。
故乡对这些大作家意味着什么呢?贾平凹说:“故乡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个故乡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字面上的故乡,心在纠结着,只有父母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故乡。”莫言说:“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阿来说,故乡是他青少年时期想象不出还有比这里更坏的地方,极力想逃离的地方,“乡愁这件事情,你经常回去就不是乡愁”。迟子建说,尽管家乡已经物是人非,但“我文学的生命依然信赖这些山水,依然给我注入活力”。
对故乡的感情,作家们同我们普通人一样,同样交织着又爱又恨、又依恋又想逃离的复杂,只是他们比我们更为敏感细腻,说出了我们想说却说不出的感受。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也许我们创造不出一个文学的故乡,但书写故乡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事,一张照片,一则日记,一段微博,一次关于祖辈生平故事的寻访与记录。或者,连书写都不是,只是去听、去看、去感受,把故乡收藏进我们的感官里,不以文学的形式,同样很“文学”,同样为我们的生命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