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里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本报记者 杨 竞 摄
1912年法国人斯蒂芬·帕瑟拍摄的铜行胡同。(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8月3日,记者来到沈阳故宫北侧的中心里遗址考古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考古现场红地白字横幅,上面写着“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探方里,专业勘探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勘探挖掘工作。中心里遗址考古是沈阳考古勘探前置项目之一,这里曾是清代沈阳唯一的铜行制品集散地。
闻名遐迩的“奉锣”产自铜行胡同
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从上往下标注的地层年代为:民国、清代早期、清代中晚期、明代、元代、辽金时期,这些年代是根据出土遗物判断的。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李树义告诉记者,中心里遗址是今年3月底开始考古发掘的。目前,中心里遗址考古勘探前置项目发掘工作基本接近尾声。
打开1927年的奉天街图,可看到从沈阳故宫北侧的中心庙到中街标示为铜行胡同,也就是如今兴隆大家庭东侧称为铜行巷的所在。沈阳出版社出版的《沈阳古城沈河地名》一书对铜行巷是这样注释的:铜行巷,北起中街路,南至宫后巷,长200米,宽5米。始建于清初,1975年成今状。清代称铜行胡同,1988年命名铜行巷,均以该地清代专制铜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铜行得名。
沈阳文博专家荆绍福告诉记者,清咸丰元年(1851年),第一家铜器店永泰成铜器店在铜行胡同开办,此后,多家铜器店相继在这胡同里落户。仅自1913年至1930年,铜行胡同就先后开办德义诚、德和盛、永聚兴等12家铜器店。铜器作坊的铜匠身怀绝技,制作的铜制品做工精细,既实用,又美观。生铜制品有香炉、蜡台等,熟铜制品有紫铜火锅等餐具、铜管号以及戏剧舞台上必用的大锣、小锣等。铜行胡同制作的铜器扬名省内外,驰名全国的是“奉锣”,其音色纯正、工艺精湛,因产自奉天,故称。
在中心里遗址考古现场,李树义向记者展示了出土的铜钱。他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在履行完报批手续后,向社会公布考古发掘成果。
文保由“被动跟进”变为“提前主动完成”
据李树义介绍,去年11月,沈阳市政府出台了《沈阳市工程建设项目考古勘探管理办法(试行)》,该项改革将考古勘探工作提到土地收储之前,让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提前主动完成”,由“不可知”变为“可规划”。
据了解,截至目前,沈阳市内各区、县共申报170个前置考古勘探地块,用地面积合计1929.5万平方米。
通过现场勘验,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对符合考古勘探条件的41个地块进行考古勘探。
目前已完成了27个地块的考古勘探工作,实际勘探面积合计107.2万平方米。实行考古勘探前置后,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勘探工作量较以往有所减少。
截至目前,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收到相关部门下达的19个建设项目考古勘探工作委托,用地面积合计184.5万平方米。对此,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经完成了其中11个建设项目的考古勘探工作。由此,2020年上半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完成了38个地块的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项目数量达到了上年同期的211.1% ;实际勘探面积143万平方米,达到了上年同期的201.4% 。
在专业考古队员的不懈努力下,通过复核、巡检等手段,工作人员在已验收的38个考古勘探项目中已经揭示出了10处考古新发现,其中1处辽金时期遗址、1处盛京城王府及8处清代墓葬。2020年上半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进行了4项考古发掘,其中3项为去年根据考古勘探工作发现进行的考古发掘,1项为抢救性考古发掘。
这4项考古发掘有汉代建筑址、辽代墓葬、清代墓葬及沈阳方城区从魏晋至上世纪初期连续叠压的遗存。发掘年代跨度大,收获较丰富,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遗迹及类型多样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