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泰考古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03日

罗不特

熟悉当代中国考古学的读者,一定听过罗泰教授。最近看了《罗泰访谈录》,内容相当丰富,且充满意趣。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想了解罗泰其人其学,阅读本书不失为一个方便法门;如果继续读《乐悬》《宗子维城》等专著和论文,对他的学术思想则会有更深入的把握。

罗泰1959年生于德国埃森,从小就对中国着迷,13岁开始学习中文。对罗泰来说,中国是个极为神秘的地方。进入波恩大学后,罗泰主攻汉学。读了歌德学院院长阿克曼的《门里门外话中国》之后,罗泰对这个东方大国越发好奇。1979年,罗泰经由孟买转机,飞到北京,进入北大学习考古。罗泰在访谈中承认,他当初选择考古专业,主要目的并不在考古本身,而是想学汉语;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可以借此到中国各地旅游,参观当地的考古遗迹和博物馆。在北大,他从两名美国学生那里耳闻张光直的大名,后来便投到张先生的门下,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哈佛期间,他有机会到京都大学学习,受到日本学风的熏陶。1988年,29岁的罗泰以《中国的编钟》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毕业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是罗泰的代表作。本书在考古学界颇有争议(对学术而言,争议其实是一桩好事),而它之所以引人瞩目,最大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罗泰坚持采用考古学研究方法。罗泰认为,中国的考古学长期以来有很强烈的编史倾向,而考古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不需要依附于历史学。所以,《宗子维城》就成了社会考古学研究的一个范例。

这个研究方法在访谈录中被多次提及。历史研究需要材料做支撑,不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就是古史研究的对象。罗泰主张,研究的时候要采用“分行合击”的方法,亦即,从考古学研究的角度,把考古本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然后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尽可能挖掘传世文献的价值,而不是一上来就搞所谓的“结合”,否则很容易产生问题。

访谈录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它提供了很多我此前不曾了解的讯息,比如日本的中国考古学历程。访谈中提到一群日本考古学家的名字(浅原达郎、平田昌司、冈村秀典、宫本一夫、吉本道雅、松井嘉德、林巳奈夫、鸟居龙藏),并做出了很高的评介,相当于袖珍版20世纪日本的中国考古学简史。

访谈中罗泰两次高度评价《六朝文明》:“斯坦福大学的丁爱博(Albert Dien)写了《六朝文明》一书,并且已经被李梅田翻译成中文。我觉得这本书中国学者一定要看,因为全世界都还没有类似的全面介绍中国魏、晋、南北朝物质文化的书,虽然也有零星的相关文章可以拼凑在一起,但达不到这种系统性、全面性。丁爱博写此书花了30多年,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宗子维城》并未达到这个层次,中国的读者可以看,也可以不看。”这才是一位学者的胸襟。

罗泰的研究动向也很值得关注。他说自己想从考古的角度研究先秦时期的中国经济,而且某种意义上将是《宗子维城》的姊妹篇,我对此真是万分期待。

书中讯息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还是自己读书吧,一定会有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