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缘背离阴影下的成全

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03日

王海宁

提示

养育并不总是甜蜜的祝福,有时也是坚韧持久的坚持。高考之后,更多的父母要面对失望的孩子与成绩,学霸、状元的光荣只属于少数幸运的家庭。在看够了占据头条的状元报喜的新闻之后,我们有没有能力鼓励普通的父母与自己和孩子和解,学会在失望之后还保持爱的能力?严肃探讨亲缘关系中阴影部分的《背离亲缘》,用大量生动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使亲子关系出了大错,看起来一切不可挽回,为人父母依旧可以做许多。因为,生育并不是复制,而是创造。

即使是最庸常的父母也一定体会过失望的时刻,抱怨过为什么这孩子一点儿不像我,潜台词是不具备我突出的优点。拥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孩子,是福报玄学,带来满足与幸福,但总有一些父母没那么走运。

差异,给生命带来活力,却会让代际亲子关系充满冲突和痛苦。《背离亲缘》的作者安德鲁采访了300个“并非所愿”的家庭,深入到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事实中,他中立客观但充满包容与同理心的写作,给人勇气,让人重获平静,拥抱差异,最终获得救赎。

养育不都是甜蜜的祝福

《背离亲缘》不是悲情催泪弹大集合,但看一眼目录让人望而生畏。安德鲁把为人父母最怕的情况开出了目录:“听障、唐氏综合征、自闭症、罪犯……”除了“神童”一项,内容就像悲惨世界。但安德鲁质朴真诚的记录,扫清了廉价的苦情戏味道,他点醒了许多遗传崇拜者——生育,不是复制,而是创造——创造就会有差池。

总有一些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期望降生,完全不具备父母期待的任何特质:硅谷精英却生出了聋哑并且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他们在孩子出生前,对孩子的期望整整写了三页,孩子出生一年后,他们只希望“能吃饭、说话、活着”;高大英俊的父母却有了侏儒子女;虔诚和善的父母,儿子却变成了校园命案枪手。这些并不被祝福的诞生与养育,从一开始就艰难重重。为人父母满含热泪与期望,迎来的孩子,却发现全是失望和惊慌时,他们做了些什么?

安德鲁·所罗门走遍世界,接触了许多似乎悲剧已成定局的家庭,发现仍有许多父母在短暂惊慌、悲伤甚至愤怒后,都慢慢找到了为人父母的答案——“当你的孩子不能如你所愿时,你依旧有能力爱他”。

这不是浓醇鸡汤

《背离亲缘》不是一本励志鸡汤,安德鲁·所罗门从没试图用柔光镜来粉饰痛苦,但冷静的叙述下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真实的痛苦,并不需要镶上语言的金边。

他承认,许多家庭在绝望的事实面前,用爱发电并不总能解决问题,但他愿意深入到最冷酷的现实里,探讨人性微光是否足够温暖。

而且因为做过多年的记者,安德鲁很容易找到“差异化”孩子的核心词汇就是“慢”。

唐氏综合征患儿的父母只要跟孩子在一起,不管有多么重要的日程,不管孩子几岁了,永远要用跟4岁孩子的节奏去面对,即使拧个螺丝帽,期待的也是5分钟,而不是30秒。

天天难过,天天过——需要的不仅是爱、耐心和大量的金钱,还需要宽恕命运的错误和自己的黑暗想法——我为什么要怀这一胎?总有人会在绝境里学会生存,总有坚韧的父母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爱。

这类故事通常强调父母的付出,《背离亲缘》中,安德鲁没有打算只把父母放在祭台上供人瞻仰。他很愿意提醒读者:有爱的亲子关系中,营养永远是相互的,孩子即使完全不同于你的期望,依旧会回馈给你爱,甚至促使你成长。

父母从繁重的日常照料中,发现这些不完美的孩子的可爱,对父母动人的依恋。即使在最灰暗的现实里,父母总能找到生命里那枚希望的嫩芽,并深受鼓舞。

一个22岁就迎来了唐氏综合征宝宝的母亲,为了孩子读下了康奈尔大学儿童教育的学位,她的第二个孩子不仅学会了照顾哥哥,还通过别人对待哥哥的方式,学会了判断人性。

走入更幽深处

安德鲁是一个温和的革命者,他不惧怕挑战,但愿意尊重而且真诚,当读者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安德鲁并没停下探索的解剖针。他走得更远,探讨了人性更幽深的部分——当我们和所有人都有理由憎恨我们的子女时,我们还会怎么做?

迪伦成长于一个温暖的家庭,他的父母很友善,也很关心孩子,母亲还是照顾附近疗养院残障者的工作人员,是标准的小镇慈祥父母。但迪伦与另一个同学用机枪扫射了自己的高中,造成13人死亡,最后自己也饮弹自尽——这就是美国著名的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惨案。

接触迪伦一家,讲述他们的故事,很容易沦为猎奇或滥情。安德鲁怀着尊重和悲悯与他们相处,让迪伦的父母放下心防,得以让所有人有机会不再是以复仇者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可怕而心碎的故事。

迪伦的父母永远是“凶手的父母”。失去你深爱的好人,很痛苦;失去你深爱的坏人,则痛苦而可怕,因为你没有资格公开表达你的悲痛。他们不仅要面对丧子之痛,还要面对其他遇害者父母的仇恨,痛苦可想而知。迪伦的母亲最怕的是与陌生人愉快闲聊之后,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有几个小孩?”普通母亲面带微笑回答的寻常话题,却会如同烙铁一样烫伤她的心。而关于他们的报道,不论是否过于夸大甚至捏造,他们都不敢回应。迪伦的父母余生都在舆论中挨揍,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放弃继续爱自己的儿子,但他们没有。

在这样极端的困境中,迪伦的母亲通过孩子的日记了解到迪伦一直被孤立和欺负,却不知道该如何化解和回应,最后因冲动走了极端。他们理解了儿子的困境,虽然无法原谅他的罪行——迪伦的父母选择了在一段千疮百孔的岁月后,保持对孩子的爱的同时也走出去推动世界。

迪伦的母亲罹患乳腺癌后鼓起勇气,在演讲大会上呼吁人们重视校园霸凌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她公开承认“对于世界,迪伦最好没有出生,但对于我来说,不是”。她终于也有资格公开做一个悲伤的母亲,获得了自己的救赎。

看到光芒背后的父母

父母都会做“自己的孩子是神童”这样的美梦,大多数人在孩子上小学后,这个梦会渐渐醒来。有些父母美梦成真,但是不一定好过。

安德鲁采访了大量有音乐天赋的神童家庭,他如同实验一般,取了各种样本。其中,既有郞郞这种,神童长大成巨星的成功,也有陈美这种,神童最后与“虎妈”分道扬镳,还有许多正在职业道路上飞奔或者彷徨的神奇少年。

而你看完的感觉,就像你看了最好的芭蕾演出后,又被带去参观他们日常的练功房,你会擦着汗走出来喃喃自语:“我真想像她们一样轻盈舞蹈,可我不想过她们的生活。”

安德鲁还是用事实点醒你——你无法既卓越又正常,这是神童家庭的魔咒。

安德鲁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们看清神童的心智和情绪,无论如何都很难同步,极易崩溃。神童在5岁就经历了光荣,十几岁就达到顶峰,20岁就要面对中年危机。如果被父母驱使一味追求外在成功,神童也会在成年后枯竭——不是天赋消失,而是动力消失。

神童家庭的另一种困境就是父母完全迷失于从神童身上榨取资源,收获荣耀。陈美的母亲曾经写信称:“我爱你,你是我的女儿,但如果你不拉小提琴,便对我毫无意义。”陈美后来与母亲决裂,只要一看这封信就会放弃和好的念头。

安德鲁指出,神童也是一种“异常”,照顾资优生的家庭,父母同样需要牺牲自己、倾注全部,只不过孩子才华的光芒似乎照亮了一切,只有身为父母才知道那背后的阴影。

《背离亲缘》讲述的世间亲子关系中,人们常常想删除的那部分,他深情而克制,而且从不想指点谁,或者号召什么。安德鲁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他对一切悲痛或狂喜的差异,都投去悲悯的注视。他并非居高临下,而是明白差异本身没有对错,是我们规定了主流为正常后,才有了歧视和排斥,是我们自认亲缘应该相似而不是相悖,才会惊慌失望。

在书里,安德鲁仿佛把你带到了一条漫长的街道,每一个过路人都愿意从容地跟你谈谈自己的养育故事。他们怀里抱着,或者身边站着的那个小小的旅伴,就是这故事的另一个主角。他们也仰着头温暖地看着你。他们是新人,他们迟早会选择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