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展示展演形式让市民亲近传统文化——

非遗项目进大集来到了家门口

辽宁日报 2020年07月31日

非遗项目刻瓷展示。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文并摄

近日,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沈阳举办。广陵派古琴、鹿角椅制作等非遗项目随着展演活动来到市民家门口。非遗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及市民参与非遗项目互动体验活动,更是让市民亲眼看到、亲身体会“活”起来的非遗项目。

上周末,主题为“善行天下·文明之光”的沈阳市于洪区2020志愿服务大集在于洪区和谐广场“开张”,记者在现场看到,亮相大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来众多市民观赏,“康氏木版画”“王氏草编”“刻瓷”等项目被市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

沈阳市于洪区文化馆此前曾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此次区里推出大集后,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区文化馆决定在大集中安排非遗项目展演并与观众积极互动,人们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康氏木版画”传承人康殿华告诉记者,中国传统木刻版画发源自唐朝,经历几百年的发展,他是“康氏木版画”的第三代传承人,年少时受父亲影响,学习并掌握了传统木刻版画的全套技艺,他与父亲先后创作了《长城》《沈阳古松》《沈阳故宫》《辽宁世界遗产》《北京故宫》《中国世界遗产》《熊猫》等大型系列版画,用版画展现家乡的历史文化,赞美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现在,他的版画作为展现名胜古迹的文创产品颇受人们青睐。

在为现场观众弹奏古琴曲《梅花三弄》后,广陵琴派第十三代传人谷墨说,他自幼学习管弦乐器,后跟随广陵琴派第十二代传人刘扬学琴至今。今年,为非遗传承人线上开办云课堂,他的古琴讲座迅速“圈粉”,他还带领琴友、学生到沈阳北陵举办广陵琴派古琴公益展演活动,希望激发更多人热爱古琴、传承古琴文化的热情。在现场观众的欢呼声中,他又接连弹奏了《樵歌》《龙翔操》等著名古琴曲。

当晚,沈阳市皇姑区第二届市民文化艺术节也在中粮·祥云小镇文化广场拉开帷幕,“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夜”“图书馆阅读品鉴之夜”随之同时启动。展演现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鹿角椅制作传承人张敬轲携1∶1比例的沈阳故宫皇太极鹿角椅复制品及“福满金盈云龙纹屏风”一亮相,即被参观者围拢起来,人们不仅观赏,还合影留念。皇姑区图书馆馆长王雅秋介绍说,在未来3个月,该区43名非遗项目传承人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夜”献艺,每天开展不同项目的文创产品展售和沉浸式互动体验活动,让市民亲身感受非遗魅力。

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星德认为,现在人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文化史的记录,而文化传承的背后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智慧、才艺和精神的展现。她强调,非遗项目是以行为方式进行传承的,所以通过展示展演动态地呈现给市民,才更有利于人们对非遗项目的了解与传承。于洪区文化馆馆长陈维彪说,这次在大集上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承、体验活动,旨在营造“人人关注、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文化氛围,搭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大平台、新舞台。这些非遗项目在塑造地方文化品格、维系居民情感记忆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自豪感和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