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幅画作《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前讲雷锋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 竞 文并摄
核心提示
69类101种3200件雷锋文化展品和一大批舞台文艺作品,声情并茂地向人们讲述着雷锋的故事……
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筹建,沈阳军区善后工作办公室雷锋文化陈列展近日正式开展。本次展览由沈阳军区善后办、沈阳市委及沈阳市和平区委主办。雷锋精神在这里弘扬,红色文化基因在这里传承。
3200件展品展示 雷锋文化的魅力
7月27日下午,记者走进雷锋文化陈列展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画家梁冰创作的巨幅绘画作品《千万个雷锋在成长》,画面里雷锋与众多少先队员在行进中快乐地交流着,寓意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雷锋精神。
展览以“雷锋精神在沈阳,沈阳军民爱雷锋”为主线,采取动静结合的布展方式,通过报刊、话剧、影视、诗词、歌曲、剪纸、雕塑、年画、奖章、书法、书籍以及邮票、信封、明信片等69类101种3200件雷锋文化展品的有序陈列,向人们讲述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
在舞台堂厅进行了动态布展,播放雷锋电影、电视剧,演出雷锋歌剧,复排雷锋话剧,创演雷锋歌曲,举办雷锋组歌大合唱,记者看到一楼前厅雷锋文化融媒体演播室里,正在播放电影《雷锋在1959》。
为了让雷锋文化的传播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特色、更有感染力,展览还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同时推出展览,充分展示了雷锋文化的价值追求和独特魅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布展方式是新突破,有别于当前各类雷锋纪念场馆,打开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阵地。
展览再现雷锋在沈阳发言的珍贵原声
雷锋短暂的一生中,在沈阳工作、学习、生活的时间有330多天,可以说沈阳是一座具有丰富雷锋文化资源的城市,雷锋的成长和雷锋精神的形成都与沈阳密不可分。
走进雷锋文化陈列馆一楼展厅,人们可以听到一段略带湖南口音的讲话,这是雷锋的声音,是雷锋珍贵的原声重现。这段录音是雷锋1962年在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这么珍贵的磁带是从哪里收藏到的呢?收藏者于兆玉告诉记者,25年前,他在北站旧物市场花了180元钱,把这盘录有雷锋讲话的磁带买回家。2013年,“弘扬雷锋精神展”在沈阳后勤史馆雷锋馆举行,这件展品引起了一名电视台记者的关注。他将磁带带回电视台,找到台里的技术人员接上已经断了的磁带,运用4台机器把录音复原。
今年78岁的于兆玉曾是军人,在部队工作了40多年,他是听着雷锋的故事、唱着雷锋的歌、看着雷锋的电影在部队里成长起来的,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他!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收集与雷锋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物件,手中有数千件藏品,被人称为“情注雷锋的人”。
陈列馆的二楼,陈列着以雷锋事迹为题材的幻灯片。于兆玉说,他在几十年的雷锋主题收藏中,共收藏了8部关于雷锋的幻灯片,印象最深的有两部,一部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另一部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雷锋是被原沈阳军区发现、培养和宣扬的重大典型。在二楼展柜里,记者看到8张1963年沈阳军区排演的话剧 《雷锋》在北京演出时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稿和文化部综合意见稿,十分珍贵。于兆玉回忆,全国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后,沈阳军区政治部排演了第一部话剧《雷锋》,1963年 6月,《雷锋》 进京演出。 演出后召开了研讨会,专家提出了修改意见,作为导演的刘玲记录了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又将专家修改意见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份综合稿。后来,此资料流失于旧物市场,被于兆玉发现并购回。
老报纸、老海报就是一本本史册,让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展览大厅里,31张发黄的旧报纸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些从1963年3月5日到上世纪80年代的报纸,记录着人们学习雷锋的足迹。这些报纸是雷锋班第22任班长吴锡友收藏的。吴锡友从淘到第一本最早的雷锋日记开始,走上了收藏之路,他收藏了500多种关于雷锋的宣传画和海报。
他的收藏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雷锋生前的有关报道和实物,另一部分是与雷锋有关的物件。吴锡友说,这些老报纸、老海报仿佛是一本本史册,不仅记载着雷锋精神,而且让雷锋精神始终绽放光芒。
展厅里还展出了雷锋班24任班长的签字封,这些签字封是沈阳军区善后办正团职干部熊辉收藏的。这些雷锋班的班长接过雷锋的枪,以雷锋为榜样,为祖国作贡献。
展览中,记者采访正在排练雷锋文化陈列展动态演示节目的演员时,他们表示,我们愿为雷锋精神永远高歌。陈列展就是宣传雷锋精神、传播雷锋文化的心灵家园,我们期待着登上这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