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小学1至2年级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每周不少于2小时、中小学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育部近日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内容等进一步作出明确要求。
劳动教育课上什么
纲要明确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少数省份建立了劳动教育体系,其他地方劳动教育体系仍是空缺。一些学校目前开展的劳动课实际是“综合实践课”,针对性不强,如某市小学阶段综合实践课内容包括“春季常见流行病的调查”“母校情”“地震有前兆吗”等常识性课程,每学期仅10课时,动手内容很少。
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督导与特色建设中心主任秦有才等专家建议,劳动教育课要结合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开展,师资、设施都要有明确的设置标准和扶持政策。既要促进学科教学和劳育的有机融合,也要把劳动教育与体育课、学科学习分开来,不能“劳动教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
课外3小时劳动如何保证
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纲要强调,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
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生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突出。有调查显示,不少孩子在家从不做家务,有些家长对学生劳动也不支持。
记者走访发现,各地学校劳动课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学校除了卫生包干区,没有更多劳动机会。学校往往害怕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生意外等问题,很多学生可以参与的日常劳动,也交给老师或保洁人员去完成。
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侯冲宇、长沙市天心区北塘小学副校长张墨雨等建议,保证劳动实践时长,需要学校出政策,家长多鼓励,社会多监督。学校、家庭、社会要整体转换观念,充分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同时进一步完善学业评价机制,完善学校应急与事故处理办法等,促进家长支持学生劳动,学校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劳动。
劳动素养如何评价
“劳动素养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要依据劳动教育目标,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将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区别开来,分别提出相应要求。
由于劳动教育与考试关系弱,导致学校、家庭重视不够。多地基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应试、升学的考验面前,学校劳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被削弱,部分学校劳动教育缺乏规划、劳动教育计划性不足、劳动教育无考核。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王江松建议,要构建更加多元、人性化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教育行政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劳育管理和评估部门,用于跟踪和考评学校劳育的效果,如学生基本劳动常识的知晓度、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意志和信念的内化度以及劳动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等。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