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九江江新洲每逢大汛必罹水患。今年6月下旬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江新洲水位持续上涨,汛情告急。四千江洲儿郎闻“汛”而归,一千余名人民子弟兵开赴一线,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抗洪精神。
水进,人进!
7月11日晚8时,暴雨如注,雷电交加。
长江九江水位高达22.61米,高过坝面20多厘米,洪水不断往上涨,一个浪头打过来就可能洪水漫堤。
51岁的江洲镇江洲村党支部书记余乃胜站在堤坝外的江水中,用后背挡住风浪冲击,双手接过递来的沙袋,弓着身子加固子坝,雨水顺着脸颊直往下淌。
那晚,余乃胜和40多个同村人一宿没睡,愣是用1米高的子坝,挡住了肆虐的洪水。“这1米,就是我们的生命线。”事后,余乃胜等人仍心有余悸。
与洪水搏击的决心,源自对水患的刻骨铭心。
22年前的1998年,同样是一个暴雨之夜,肆虐的洪水撕开了在21米以上的高水位里浸泡了39天的江新洲大堤,一夜间房倒田淹,数万人的家没了。翌日清晨,地势较高的南堤上,不少转移出来的村里人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被淹没的家园,无可奈何。
从那之后,江新洲变了。
江洲镇党委书记陈世超说,之后每届镇党委都把改善水利设施放在重中之重,堤坝逐年加固,警戒线更是从20米降低到19.5米,为的就是能够早做准备,与洪水抢时间。
长江水位持续上涨。早在7月4日,洪水一过19米,按照省市的防汛部署,镇里就启动了应急预案,7月5日所有大堤都做好了清障打桩、安装电灯等准备。
“汛期还没到,就备好了沙石、编织袋等防汛物资!”52岁的江洲镇蔡洲村村民左自强回忆说,过去大水来了,才会过江运物资。有一次实在来不及,大家就从家里拿出10余袋、每袋重180多斤的蚕豆,一袋一袋往水里丢,那可是刚刚从地里收上来的。
水进,人进。与洪水缠斗多年,堤坝在“生长”,防汛机制在“改善”,人的勇气与韧劲在“磨砺”。
堤在,家在!
7月13日,江洲渡口。
孤岛防汛,最缺的是人。江新洲常住人口约7000人,很多人都外出务工,岛上实际可用劳动力不足千人。“江洲儿郎,汛情紧急,家乡盼你回家支援。”面对罕见洪水,7月10日,当地不得已发出一封情真意切的防汛“家书”,号召青壮年游子返乡抗洪,守卫家园。
团洲村村民余海松供职于上海一家水利公司,在手机上看到这条消息,心里一揪,第一想法是回家,但又担心公司业务繁忙不肯答应,心中忐忑不安。在得到公司肯定的答复后,余海松只带了几件换洗衣服,立刻冲到了火车站。
没有买到高铁动车票,就坐十几个小时的慢车。7月15日,他到达九江时已是晚上10时,第二天坐最早的一班轮渡上岛,家都没回,直奔北堤。
堤在,家在。对多次遭遇洪水漫灌的江新洲人来说,对家的眷恋尤为强烈。
在江新洲最吃劲的几天里,全岛回来了4000多位青壮年。大家顶着大雨日夜奋战,或巡堤查险,或装沙垒坝。饿了,就随便扒两口;困了,就躺在哨所眯一会,拼尽全力只为把家守住。
7月12日,由于长江水位居高不下,柴桑区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应急预案,果断发布通知,全镇老幼病残必须全部转移。
柴桑区委书记骆效农感慨说,对老百姓有求必应,老百姓才能相信我们。仅一天时间,江新洲就转移出两千多人。
时空变幻,又逢大汛,在战士们当年踏过的堤坝上,新一茬年轻子弟兵再次奋不顾身。
装填600立方米沙土,两万八千多个沙袋,抢筑960多米长子堤……11日雨夜,武警九江支队教导队代理排长孟德帅和50名年轻战士,争分夺秒、奋战一宿,江新洲北堤坝面最低的九洲段挡住了洪水漫堤。
在40多公里长的江新洲大堤,从各地开赴而来的1500多名战士日夜坚守;在赣鄱大地,截至7月18日19时,全省累计投入抗洪抢险人力206.24万人次……
17日上午,“长江二号洪水”在上游形成。18日中午12时,长江九江水位22.17米,仍超警戒线2.17米,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战斗在继续。
27岁的张恒是新洲垦殖场村民,曾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服役。洪水来袭,内涝严重,家被水围住了,张恒每天用船推着行动不便的父亲蹚水走出来,一起巡堤查险。
防汛间隙,不经意间看到堤坝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张恒总会挺直腰杆。他说:“过去扛国旗,如今扛沙袋,为的都是一个家。”
据新华社江西九江7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