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微评WEIPING

辽宁日报 2020年07月09日

编者按: 近日,一些作家写的童书陷入争议旋涡,甚至被质疑“美化自杀”、内容不适合孩子阅读等。童书因其阅读者的特殊性,其内容的合宜与否尤其引人关注,到底怎么给孩子选书?什么样的内容不该出现在童书里?听听评论家们怎么说。

“读什么”是儿童阅读的 重中之重

赵 亮

几天前,朋友发来几张少儿图书正文的照片,“气得想骂人。”她愤愤地说。我仔细一看,书中描写的是一个承受不住现实巨大落差的孩子选择跳楼自杀的故事。在童书里如此毫不避讳地提及并美化自杀,对于世界观、人生观都尚未成型的孩子来说,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很多家长都对当前童书市场忧心忡忡。目前,各类出版机构争相瓜分少儿出版市场这块蛋糕,这种无序竞争造成了儿童出版物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青少年本就被繁重的课业负担捆绑,阅读时间非常有限,而且,处在集体环境中的他们很容易不加甄别地跟风阅读。因而,孩子的阅读问题不在于读多读少,“读什么”成了推进儿童阅读真正落到实处的重中之重。那些能够引导孩子健康向上、促进心智健全发展、丰富孩子精神世界的读物当然是首选。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甄别、筛选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的优质读物呢?

青少年阅读品位的培养与提升,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引导。对于家长来说,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家长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阅读品位,不盲目迷信图书榜单,以自己的判断力给孩子打开一扇窗,让更多的优质图书进入孩子的视野和心灵,带领他们感受一种美好的阅读体验。久而久之,便会“无心插柳柳成荫”。老师也要扮好领路人的角色,为学生们的阅读把好关。

最近,刚带女儿和儿子读完罗尔德·达尔的《好心眼儿巨人》,疯狂着迷的他俩每晚睡前都像许下生日愿望一样期待“好心眼儿”入梦来。我想,不管“好心眼儿”夜间是否来访,至少我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好梦的种子,那就是阅读带来的无以言表的美妙体验,这会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美梦。

让故事表达回归儿童本位

刘艳妮

小区里的妈妈们喜欢一起拼购绘本,能吸引妈妈们普遍注意力的多为畅销的国外绘本,尤以日本和欧美为主。记得有拼绘本的“资深”妈妈提示过,绘本一定要买外国作家的,中国绘本道理讲得太直白。

果真如此吗?这话不能全信,但也有几分道理。那么应该怎么给孩子选书?

道理讲得太直白,实际上是说绘本缺乏故事性。妈妈们拼团的绘本几乎都是国外经典之作,如深见春夫的系列作品等,版次和印数确也证明了这些绘本的畅销。国外绘本发展较为成熟,经典作品的作家几乎是看着绘本长大的,他们对绘本有深厚的情感认知,注重用图画语言来表达故事。而绘本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作上更依赖文字脚本,在故事的挖掘与表达、从脚本向图画的转化上还需下功夫。有些绘本的故事情节老套而生硬,习惯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或“故事后面的话”做道理式、总结式结尾,说教意味浓厚,固化的思维方式也限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当然,内容是否合宜更在优先考虑之列。

绘本阅读对于拓展儿童认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阅读的过程本身更具意义与价值。凭借想象力的驰骋,孩子在阅读绘本中能激发出更多无限可能的故事,这种原始的纯粹的阅读乐趣,才是阅读的真谛。阅读绘本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一时的道理懂得,而在于潜移默化地培养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

反过来讲,“铁杵磨针”讲了几十年,家长倒背如流可不就认为绘本讲得太直白了吗?“铁杵磨针”能讲几十年,说明国内市场对传统文化和中国绘本还是有一定信心的,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让故事表达回归儿童本位,中国绘本的未来仍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