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阅读世界这本大书

辽宁日报 2020年07月08日

洪兆惠

有天早上,我在网上看到叔本华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不会思考,比不会读书更可怕》,文中观点让我产生共鸣,于是收藏了它。等再次看手机时,一个朋友把这篇文章转来,我有种灵魂相知的感觉。

文末标注,它来源于《论人生的智慧》单行本。我手中有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第1卷,其中就有引人注目的《论人生的智慧》。我翻了一下,没有查到《不会思考,比不会读书更可怕》。我想,它一定收在《附录和补遗》的第2卷中。在网上一查,第2卷刚在5月出版,我马上下单,真是一种机缘。果然,《不会思考,比不会读书更可怕》选自第2卷的第22章,这一章的题目是《论自为的思考》。

文中,叔本华直截了当地亮出观点:思考比阅读重要,阅读是“以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头脑思考”,而“自发思考、自由思考、正确思考”是能让人“找到正确路向的罗盘”。思考的对象和素材是现实,所以他倡导直接阅读世界这本大书。世界纷繁复杂,倡导思考,尤为可贵。唯有思考能让人在浮躁和喧哗中辨析现象,寻找真相,做出判断。思考的目的是判断,判断是思考的结果。

叔本华说:“我的判断不是建立在推理链条之上,而是直接根植于直观世界。”斯特凡·吕佩在《关于〈附录和补遗〉》中提示读者,应当带着这句话去阅读《附录和补遗》的第2卷。我虽然整天埋在厚的薄的各种各样的书本中,但真正感兴趣的还是我经历的现实,而这现实恰是我认知生命的素材。我对现实感兴趣,其实是对生命感兴趣。我是一个普通人,无力把人类世界的一些大事理出头绪,困惑中只能通过阅读,看看智慧者对人类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如何洞察缕析,如何做出独立、明晰、准确的判断。我能够也想做的,是关注个体生命的心灵状态,特别是自己的内在世界。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我的向往祈盼、焦虑痛苦、愉悦幸福,无疑是生命的活标本。关注个体,关注自己,是我认知现实生命、有知有识地活着的一种途径。我关注叔本华,关键一点,是因为他“哲思发自心灵”。我在六七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存在感,全在于对个体生命有难以餍足的好奇。

不论是思考人类大问题,还是思考个体小生命,最终都要归于对存在问题的判断。思考归于“存在的问题”,叔本华在《论自为的思考》的最后拿出一节专门谈论,这是因为,“存在的问题”与每个生命息息相关,而这个涉及生命尊严和质量的问题却几乎为所有人不曾“丝毫察觉”。

当然,对叔本华关于思考和阅读的言论不能简单接受。思考和阅读是能够统一起来的,我们拿起一本书不是为了被左右,从而失去“自己具有原始力度的思想”,而是为了刺激、激活自己的思考。阅读的目的是思考,当然阅读闲书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