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苦干,大梨树村变富了,但村民们没有止步——

“干”字当头再出发

辽宁日报 2020年07月07日

本报记者 黄宝锋 王卢莎

窗外,艳阳在天,碧波荡漾的小河穿村而过,在微风轻拂下,水波宛如一串串流动的珍珠。

屋内,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品摆放有序,令人目不暇接。

这里,是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旅游商品土特产商店。

“往年旺季的时候,我们老两口都忙不过来,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游客少了些,但每天还是闲不着。”见到记者,正在店里忙活的关淑珍、孙全志老两口打开了“话匣子”。

“我俩今年都71岁了,但现在的生活让人有奔头,干活也不觉得累。”关淑珍笑着说。

虽然今年的大梨树村没像往年这个季节那样游人如织,但关淑珍仍坚持每天早早开店,晚上准时闭店。

“别看现在游客少了,但是随着村里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以前是小学教师的孙全志接过话来,“毛丰美老书记说过,‘干就有希望,不干就没有出路!’我们大梨树村的幸福日子就是‘干’出来的,不干俺们村里人哪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大梨树村的老村民是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孙全志和关淑珍亲眼见证了村里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造果园、开宾馆、办企业、搞旅游……这些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让他们难以忘怀。

最初创业的时候,弯腰种树的关淑珍放眼望向万亩果园,曾想:“等到漫山遍野梨子成熟的时候,我们村里人的好日子就有盼头儿了。”

现在,梦想变成了现实。

“别的不说,就说脚下这条路,就让村里人得到了大实惠。”往事让老人记忆犹新。以前,大梨树的村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为了进城,孙全志用微薄的收入买了一双新鞋,没走几步就深陷进泥里拔不出来。当时心疼得直冒汗的孙全志哪里会想到,今天的大梨树,柏油马路已经通到了家家户户大门口。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是永恒的正解。

站在发展历程的新节点上,大梨树村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一产上求“新”、二产上做“深”、三产上提“质”,打造以旅游为核心、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模式,推动新一轮富民强村进程。

黑土地上的幸福嬗变,让人惊喜。到2019年末,大梨树村社会总产值实现16亿元,集体固定资产达6亿元,村可支配财力达到2500万元。(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