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复

辽宁日报 2020年07月07日

缸窑岭镇的扶贫车间里,缝纫机都转起来了。

德强服装制造厂里,工人们在为新订单“打版”做样。

扶贫项目的开复工情况不仅关系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是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国计民生、千家万户。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省各地正紧盯任务目标,多措并举、争分夺秒,加快推动扶贫项目建设和经营主体复工复产。为降低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推动扶贫项目尽快落地见效,我省备足了“粮草”,全年计划投资23.97亿元开展扶贫项目。同时,派驻干部千方百计帮助发展产业、引进项目;相关职能部门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为扶贫项目实施开设“快捷通道”。一系列“组合拳”之后,扶贫项目开复工不断提速。截至5月,全省实有扶贫龙头企业 348家,复产 339家,复工率达97.4%,吸纳劳动力总数为30411人,带动贫困人口6162人;实有扶贫车间295个,开工279个,开工率为94.6%,共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060人。

复工复产,全力以赴。

人物

石运

地点

开原市中固镇新屯村

厂子开工了 致富就有底了

“老刘,先把这些鸭子装车发走。”“张哥,这批鸭崽儿送进棚,打灯再少添点儿料。”……6月14日下午,石运在自己的养殖大棚间来回穿梭,不时地交代工作,不时上手添料喂鸭。

在开原市中固镇新屯村,石运是有名的养殖大户,50栋鸭棚里装满了不同批次的鸭子,“嘎嘎”的鸭叫声在棚内此起彼伏。

虽然有十多年的养鸭经验,其间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今年的疫情冲击,还是让石运感到“前所未有”。他说:“从各地实施封闭开始,饲料运输、肉鸭出栏等具体问题都是我需要面对的。”

事实上,最让石运紧张的,是自己熟悉的一些养殖同行,因合作的屠宰公司有意“压栏”,原来40来天应收购的肉鸭常被拖延到近60天。“这不单是时间问题,肉鸭42天过后食量增大还不长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那段时间,石运时时关注着合作企业开原市亚辉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辉牧业”)的动态。只有链条转动起来,他才觉得安心。作为一家生产能力达2000万只,集代种鸭繁育、代肉鸭养殖和回收、生产加工、销售及冷链仓储于一体的综合型农牧企业,亚辉牧业也为尽早复工复产下足了功夫。

疫情防控期间,开原市扶贫办与动监所组成指导组,对亚辉牧业生产过程全程督导管理,涉及对进出人员、返岗管理人员、装卸队、隔离人员等9类人进行体温监测;检查各场点消毒情况和人员分餐情况;核实复工人员未外出证明等。亚辉牧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往年正月初三就会复工,今年虽然有疫情影响,但公司在配合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也加快了复工复产步伐,这样一来,才能保障上游端养殖户的利益不受损害。“尽管销售端需求减少,公司扩大了冷冻库存,但压力不能传导给他们。”

“事实上,企业复工复产受益最大的群体是公司员工。”驻企服务专员张新泉说,中固镇15个行政村中,就有11个村的村民在公司务工挣工资,人均月收入2600元至5000元。

亚辉牧业复工复产期间,还带动贫困户就业15人。梁家台村的李惠敏就是其中之一,“厂子开工了,我们脱贫致富就有望了。”

人物

包丽丹

地点

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

机器转起来 日子好起来

“这叫‘守得云开见月明’,挺过了三四月份的艰难,现在我们服装厂的生产经营都恢复了正常,今年我们的收入争取再上一层楼。”6月10日,站在服装生产车间里,该厂负责人包丽丹开心地对记者说。

2018年5月,葫芦岛市南票区投资88.4万元建起了缸窑岭镇服装厂。作为镇扶贫项目,厂子主要给兴城的中国泳装基地做带料加工。由于他们加工生产的泳装质量好又讲诚信,很多企业都愿意与他们合作。服装厂经营得有声有色,第一年仅半年时间就收入13万元,第二年收入27万元,成为全镇十几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金饭碗”。

今年年初,在疫情冲击下,交通阻断,布匹等原材料无法进货,更要命的是原来的订单也都取消了,服装厂复工面临困难。

眼见得从十里八村赶过来干活儿的妇女们眼睛里的热切和希望渐渐地暗淡下来,作为该项目负责人的缸窑岭镇妇联主席包丽丹“急得火上房”。她一次次地跑到兴城市泳装生产基地,一家一家地寻找订单,可经常一无所获。

无奈,包丽丹找到南票区妇联、葫芦岛市妇联,经过协商,最终,葫芦岛市妇联通过竞标方式为服装厂争取到了一批作公益马甲的活儿,并保证按时足额给付加工费。镇党委书记吴春雷、镇长李辉也都积极为他们建平台、拉订单,使厂里的生产走上正轨。

3月12日,春寒料峭中,伴着一张张喜盈盈的笑脸,缸窑岭镇服装厂2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响起了咔嗒咔嗒的缝纫机转动声。

“这个厂可是救了我,也救了我们一家人啊!”说这句话时,47岁的徐军眼里有泪光闪过。

徐军一家四口,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家里仅几亩薄田,种玉米年收入不足千元,一家人的生活仅靠徐军在外打工支撑。2017年徐军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春节后受疫情影响,丈夫失去了工作,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到了这个时候,借钱都没人敢借你。”徐军说。

就在这时,村干部找到她,介绍她到服装厂上班。“现在我每天从早7点干到晚7点,每月可挣3000元至3400元,而且都是按时开支。”徐军说,有了这笔钱,再加上丈夫在外打工的收入,今年一家人就可以稳稳地脱贫了。

人物

郎庆利

地点

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

浆果溢香 扶贫良方

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在丹东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的14个蓝莓大棚里,7000余棵蓝莓树长得正壮。

一头钻进大棚,眼中却不是预想中蓝莓串串、压弯枝头的景象:树叶间,空空荡荡;枝梢头,一果难寻。

绿枝蔓叶间,宝山镇岔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郎庆利道出原因:盛果期已过,每个大棚1500公斤蓝莓早已销售一空。

不止如此,30个草莓大棚,每个大棚7500公斤草莓也已售罄。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销售不受影响?

采摘体验暂停、物流运输不畅……岔路村“第一书记”李明哲坦言,疫情之初,销售遇阻。

“一年受损,承包户可能几年翻不过身来,不仅影响承包户收益,而且影响今后产业发展。”看着村里大棚中的蓝莓、草莓,当时的郎庆利、李明哲跟着着急。

一系列“保生产”措施迅速出炉。

防疫不能松,发展不能停。为了保证正常生产,防疫用口罩、消毒水、酒精向产业大棚倾斜,每天进行消毒,大棚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上岗。

增强流动性,减免承包金。村里通过“四议一审两公开”减免大棚的承包金,每个大棚拟减免1000元至2000元,缓解承包户经营压力。

技术指导,延期上市。当地邀请农经局技术人员到村指导,延迟草莓上市时间3到5天,尽量错开因疫情影响的困难期。

集中收购,定点销售。村里主动联系草莓、蓝莓中间商,确定两家中间商为主销商,设立集中采摘放置收购点,集中上车运输销售,减少流通环节。

由于策略及时,草莓、蓝莓种植户的恐慌心理逐渐消除。销售渠道打通之后,草莓与蓝莓的销量与价格很快恢复正常。在大棚里打工的200多名村民,也由满面愁容转为一脸笑容。

岔路村的蓝莓、草莓卖得好,“脱贫果”也发挥出多重效应。

宝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凤城市在整合当地扶贫产业资金基础上,集中扶贫产业资金426万元,紧紧依托岔路村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集中建设小浆果大棚24个,促进当地贫困户增收,同时用于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差异化分配,预计带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418户、3134人增收。

眼下,新的产业发展计划已经摆在了郎庆利的案头。“我们要创立自己的浆果品牌,商标和名称已经有了初步设想。而且,我们已经联系了专业的电商公司,通过时下最热的‘直播带货’,让我们的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郎庆利说。

人物

轩德强

地点

朝阳县根德营子乡根德村

一针一线 织就幸福

“听见缝纫机又这么响动起来,咱心里可踏实呢!”6月10日,朝阳县根德营子乡根德村头,朝阳德强服装制造厂内,说起工厂复工的事,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亚海放下手里的活儿计,止不住地笑:“每月2000元的收入又能落定了。”

去年,乡里以近58万元的扶贫资金为主要资本投入,建成这家扶贫工厂后,李亚海就开始在厂里打工。“前阵子受疫情影响,厂里停工,可把我上火坏了。”

“我那火,上得比她还大呢!”说起停工的事,厂长轩德强话不多。德强服装制造厂,是根德营子乡政府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建设的扶贫项目。按规划,企业的收益将全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分红,同时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可以在厂里打工。年初,在疫情影响下,企业原有订单被取消,服装厂被迫停产。“订单撤了,设备停了,市场没了,一堆人眼巴巴看着我,我可明白了什么叫煎熬。”一提起当时,轩德强就难受。

关键时刻县扶贫办出手了。派专业人员研究企业经营方向和市场环境后,“上级给咱俩建议,提升生产能力、转产。”乡党委书记邰志民接上话头。

4月,在乡党委、乡政府的介绍下,朝阳浪马轮胎有限公司来厂调研,迅速决定,利用公司2000多名职工工服的生产订单,激活服装厂。召开协调会议,确定生产事宜,采购、试运行新设备,进货布匹原料,召集工人开工……很快,厂里的机器又重新运转起来。

“这会儿还上火不了?”看大伙儿唠得欢,邰志民故意问道。

“这会儿,不但不上火了,干活儿还上劲儿呢!”李亚海的话,又激起一片笑声。“以前,咱厂设备单一,承接订单能力也受限。如今,咱们订单不但稳定,生产能力也提升了,外接订单时更有底气了。”轩德强的介绍,让工人们不禁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看来,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了。”

“那是必须的!”和着大家的笑声,县扶贫办主任钱德志肯定地表示。疫情发生以来,朝阳县夯实领导力量和包保责任,建立了五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快推进扶贫车间在内的企业复工复产。除落实一系列上级政策举措外,县里的“项目管家”特派员还主动上门服务,全力协助企业破解复工复产的制约要素。

“复工复产不是终点,达产达效,让大家在扶贫工厂的帮助下,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钱德志表示。说话间,厂房内裁剪、刺绣、缝纫、钉扣、码边……机器运转之声,和着大家的笑声,飞出窗外。

行·思

XING

SI

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活干,心才安。”

采访时,这是我们听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们表达最多的一句话。

这个往常看来简单、朴素的表述,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这句话背后,是一个分量颇重的社会议题。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推动复工复产,事关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事关脱贫攻坚如期全面收官。对各级党委、政府来说,这既考验执政能力,也体现服务水平;对各地产业、企业来说,这既决定眼下效益,也决定未来发展。

行走于全省,在田间地头、厂房车间,我们欣喜地看到:省内企业顶住压力、自挖潜力,正在逐步“满血复活”;各地党委、政府主动作为、靠前服务,正在寻找发展路子、多想致富点子。

在铁岭开原,得益于当地扶贫办与动监所组成的指导组,亚辉牧业加快了复工复产步伐,疫情防控期间带动贫困户就业15人;在丹东凤城,宝山镇岔路村“两委”帮助承包户减免大棚租金,联系经销商,原本滞销的几十万斤浆果销售一空;在朝阳市朝阳县,朝阳德强服装制造厂借助县乡两级的资源、指导和“上门服务”,车间里的缝纫机又重新快速运转。

“出现100个问题,总能找到101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花式复工”、疫情倒逼下的各类创新措施折射出各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场硬战的昂扬斗志。在此过程中,大家都拿出了攻坚克难、创新求变、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汇成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鼓作气、一往无前的强劲动力。

“其实,有些好办法,是因疫情而产生,却不会因疫情而消失。只要有转型发展的眼光勇气,有转型发展的智慧举措,就能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快人一步、先人一拍。”采访中,一位干部的感叹引人深思。一次疫情,如一次大考,在这其中经受住考验的措施办法,如果有效而且可复制推广,也许就会为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个地区留下宝贵经验。

我们期待更多的好办法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