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静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辽宁。
如何让各类人才在辽宁安心、安身、安业?6月30日,省政协以“着力优化人才环境”为议题举行月度协商座谈会,6位省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积极建言献策。大家认为,要精准对接人才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筑巢引凤”。
“区域竞争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省政协委员、致公党沈阳市委副主委李红实认为,应牢固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无论哪级政府、哪个部门,都要把重视人才、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推崇人才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分类别、分层次建立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根据现实需求做好预测分析和动态管理。
省政协委员、辽阳市宏伟区副区长赵震建议,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构建管理规范、开放包容、服务高效、支持有力、效用明显的人才发展体系和政策环境。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导向,加大对实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
“我省应不断加强各类人才特别是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省政协委员、沈阳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申淑征建议,进一步完善细化省里出台的各项人才政策,使其更加具体,更有操作性。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在全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省政协委员、朝阳喀左东盟博物馆理事长乌春雷认为,要更加注重“盘活”本土人才,健全在外本土人才返乡创业的长效机制,从优惠政策、资金支撑、融资担保、激励机制等方面发力,使其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
“个别地区仍存在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省政协委员、铁岭市政协副主席徐兆东认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引才力度,务实创新,坚持以用为本,通过兼职服务、候鸟式聘任、项目招标和成果转化等各种柔性方式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同时强化产业导向,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省政协常委、致公党省委专职副主委卜兰杰认为,辽宁应更加重视海外人才的引进工作,在实施创新创业政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高效。在服务上积极创新,开辟绿色通道,推出财税、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强信息化建设,精准对接企业和人才需求。
与会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将认真研究采纳委员们的意见建议,不断优化我省人才环境,为推进辽宁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