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 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辽宁日报 2020年06月30日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吴振磊在《红旗文稿》撰文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既解决好以生存问题为核心的绝对贫困问题,又解决好以发展、共享为重点的相对贫困问题,在新形势下做好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工作。

结合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的多元性、致贫要素的复杂性,相对贫困治理将面临治理体系的重塑,其主要任务是完成五个转变:一是从降低贫困发生率向建立防止返贫机制转变。二是从解决收入贫困为主的单一贫困向解决多维贫困转变。三是从“运动式”扶贫向常规化扶贫机制构建转变。四是从解决农村贫困为主向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兼顾转变。五是从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多头治理向归口管理、协作治理转变。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

提供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基础。要通过相关制度安排的设计或优化,为破解多维贫困提供激励和约束。科学制定新的贫困标准,使贫困标准更能适合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及收入调节机制。

确立相对贫困治理的方向。激励机制决定着治理的方向,它客观上要求制度安排要有利于激发贫困人口及扶贫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二是激励政府和企业采用能够减少价格扭曲和竞争障碍的政策与战略。三是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四是激励贫困群众遵循创业规律,拓展就业新渠道。

激发相对贫困人口市场活力。当前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拓展农村贫困人群的组织平台。一是大力扶持和促进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工商一体化联合等经济组织的成长,做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中介。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形成“政府-农民组织-农户”三位一体的协作链,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组织架构。三是促进农村基层管理组织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组织能力建设,完善贫困人口利益表达和维护机制。四是健全对城市低收入人群和进城农民工的利益维护组织平台建设,畅通其利益表达渠道。五是做好重点人群的社会化融入工作。

提升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在动能。相对贫困治理能力建设包括物质资本、技术努力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一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统领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二是构建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加强贫困人口人力资本建设,加大贫困人口专业化技能培训和贫困人口子女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强其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