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辽南重镇拥有2000多年厚重历史

熊岳在清朝时曾管辖旅顺岫岩

辽宁日报 2020年06月29日

《奉天通志》记载熊岳出土古钱。(阎海供图)

熊岳古城的老屋。

古城内的老爷庙。

熊岳古城北城门楼外景。

熊岳古城平面图。(阎海供图)

本报记者 商 越

核心提示

这是一座历史厚重的辽南古城——战国时期燕将秦开击败东胡,将它纳入燕国版图;汉代设立平郭县,成为东北唯一盐铁官营;辽代卢州在此夯土建城,明代靖宁侯叶升在土城旧址上建起砖城;清代在此设置二品武将熊岳副都统,每年赴旅顺口操练水师官兵,熊岳古城一跃成为辽南政治和军事的首府。

站在熊岳古城楼上,迎着清爽的海风,俯瞰古城阡陌纵横的街巷,曾经的经济中心、交通要塞、军事重镇,是那样遥远而模糊……

一条大街贯通南北两座城门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古城探访。古城南北长为566米,东西长为440米,设有南北两座城门。北城门叫“绥德门”,南城门叫“迎熏门”。在熊岳镇宣传委员徐辉的带领下,记者拾级而上,登上这座饱经沧桑的北城门楼。

徐辉告诉记者,古城基本保留明清时期布局。熊岳古城曾建有瓮城,当地人称之为瓮圈。据本地见过瓮圈的老人讲,熊岳古城的瓮圈最远处距离城门有20米。古城虽呈方形,但城的四角略呈弧形内收。城墙宽8.5米,残存最高处2.5米。城墙以大条石作基础,上砌筑青砖,白灰口抹缝,这是标准明代砌法。南城门在40多年前被毁,仅能见残石条遗迹。

营口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白旭告诉记者,古城西边临海,不需要开设城门,也是为了防范倭寇骚扰,因此才只有南北两座城门。

站在城楼上俯瞰古城,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贯通南北的古街连接南北城门。在明清时期,这条道路是穿城通行的必经之路,车水马龙、非常繁华,因此,道路两侧分布着众多的商号,当时有布匹绸缎庄、面馆、客栈、杂货店、肉铺、粮店,有的店铺面阔7间,是当时经商的黄金地段。

据熊岳镇政府普查统计,在古城内,现存比较有价值的古建筑82处,集中分布在古城内南北街道两侧。此外,在古城东西两侧散落的古建筑有35处。其中,四合院有15处,单体建筑有67处。这些古建筑分布在城内各处,多数是连片建造,如周家大院旧址、乔家大院旧址、焦家大院旧址、江家大院旧址等,这些建筑都是当年熊岳古城内的深宅大院,建筑风格基本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在大院入口的处理上,有的采用门洞式,如江家大院旧址门洞;有的采用门斗式进出大院,如居之安大院旧址等。在正房建筑上,有的采用前出廊檐的处理手法,增加了建筑的进深和气势,如油坊东家住宅旧址。这些古旧建筑的房顶,有辽南特有的囤顶,也有人字形的硬山顶。古城里唯一的一座二层建筑,是道德会旧址,砖石外观敦实,被百姓称为“石头房子”,伪满时期曾作警署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胜利小学校址。

熊岳古城内的道路布局也特点鲜明,除了一条南北大道,东西方向只有在城内中心偏南处,有一条直通的小土路,其余均为“丁字路”,错落有致,每条丁字路相距几乎都在百米左右。

战国时期与中原各国商贸活动频繁

顺着南北大街,穿过已残损的南城门遗址,记者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宽阔的大河横亘面前——这就是熊岳河。史料记载,古城原来设有护城河绕城一周,与城南的熊岳河相通。

致力于地方史研究的营口市博物馆馆长阎海分析认为,熊岳河流域靠山、傍海,取水便利,耕垦容易,又可以渔猎和采集,因此,熊岳早期的文明,就在这样一种天人和谐的环境中孕育而成。早在新石器时代,熊岳河流域就有人类生活,战国后期,燕昭王即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势渐强,开始向北、向东扩张势力。《史记·匈奴列传》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至襄平(今辽阳市),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从此,包括熊岳在内的辽南被纳入燕国新设立的辽东郡管辖。

“辽南地区纳入燕国版图后,大批燕人来到熊岳,带来了中原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文化习俗,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燕国以及齐、魏、韩、赵等国的货币大量流入辽南。”阎海告诉记者,燕国设置辽东郡后,在襄平铸造货币“襄平布”。近年来,这些货币在熊岳河两岸都有大量的出土和发现。如上世纪80年代初,熊岳望儿山村一次出土2000多枚春秋战国货币,其中,“襄平布”占很大的比例。在营口市博物馆的展柜里,记者就看到了从熊岳河东岸(盖州市陈屯镇)出土的大量战国时期窖藏货币,里边有方足布、尖足布,也有燕国方孔圆钱。

除货币外,熊岳地区还发现规模较大的战国时期遗址,如熊岳镇西的于园子村遗址,总面积为5万多平方米,出土有战国时期的陶釜残片等,这些遗址及数以万计战国货币的发现,证明战国时期的熊岳已经是一处商业贸易繁荣、海陆交通便利的古邑,作为辽南的水陆交通要冲,熊岳最早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与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汉代曾是东北唯一盐铁官营

汉朝在今熊岳镇温泉村设立平郭县,对盐、铁实行了国家垄断经营的政策,即“盐铁官营”,并在平郭县设立了盐官和铁官——《汉书·地理志》载:“平郭,有铁官、盐官。”“作为当时东北地区唯一设置盐、铁管理机构的县城,两汉时期的平郭县,经济地位当为辽东郡诸县之首。”阎海断言。

熊岳地区自古就拥有丰富的盐铁资源。熊岳以西的渤海沿岸一直是辽宁重要海盐产地。营口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沙迹根据与山东古代制盐遗址出土文物的对比,认为熊岳九垄地一带出土的战国、汉代大型圆底白陶瓮,就是当时煮盐的器具。

而在熊岳城南的浮渡河两岸,铁矿资源十分丰富,有多处铁矿山。《盛京通志》载:“浮渡河即铁场河”,考古工作者调查时发现,这里有汉代板瓦和绳纹砖等遗物,因此,应属于汉代开采铁矿的证据。白旭认为,作为东北重要的盐铁基地,熊岳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必然是当时一处商业繁荣、人口稠密、手工业发达的名城大邑,熊岳周边密集的汉墓群及出土的文物,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辽(907年—1125年),辽在全国实行五京制,共在营口地区设置了6个州,各辖一个附郭县(指县治与其上级的州治同在一座城池的县),其中就有卢州,附郭熊岳县。

辽代卢州城址,位于今熊岳古城,现存的明代城墙就是在辽城基础上加砌青砖而成,在残存的明代砖墙下,还可清晰地看到夯土城墙,土块儿十分坚硬。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城内还采集到具有辽代特征的大卷沿陶器口沿及辽白瓷等遗物。

“辽代卢州的设立,是熊岳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阎海说,它标志着熊岳地区的政治中心由温泉村一带西迁至今熊岳城,熊岳城由此诞生。辽金时期,熊岳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而且文化氛围浓郁,唐代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人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有学者认为,熊岳一词源于古渤海国地名。这里农业发展、文化繁荣。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仅熊岳镇所属的望儿山村、火山村、大铁村、郭屯村、于园子村等地,就发现辽金时期的遗址32处,这些遗址全部为生活聚落区,环绕在熊岳古城的四周,而且分布十分密集。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商越摄)

明清两代成为辽南军政中心

明朝在辽东共设25个卫,盖州卫即其中之一。盖州卫下辖盖州本城、熊岳堡、五十寨(今瓦房店西北)3个沿海城堡。共有守堡官兵2464名,此外还有“冬操夏种”屯田军2200余人,其兵力分配大致为一半留守盖州本城,另一半分驻熊岳堡、五十寨两城堡,因此,熊岳堡有守军600余人及屯田军500余人。

从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辽南各卫、堡正式大规模修筑砖城,熊岳城的修筑也应是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关于熊岳城的修筑者,阎海多方考证,在《明史·叶升传》中发现端倪:靖宁侯叶升“镇辽东,修海、盖、复三城,在镇六年,边备修举,外寇不敢犯。”据此可知,明朝开国将领、靖宁侯叶升,就是海州(今海城)、盖州(包括熊岳)、复州等辽南诸城的修筑者。

“明代这次修建工程,是熊岳古城建造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阎海认为,首先,城墙由土筑改为石条墙基、青砖包砌,极大增强了城墙的坚固性,除了人为破坏拆损之外,至今墙体和墙砖仍保存较好。其次,在辽金原城址规模上,明代又向外扩展,城内面积增大,奠定了今天盖州老城和熊岳老城的规模和格局。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熊岳堡设立驿站,熊岳因此被称为“熊岳驿”,担负着接待使臣、飞递军情、转运军需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倭寇屡犯辽东海口,明成祖朱棣下令,在辽东沿边广筑烟墩,以司瞭望。盖州卫遵诏令修建了8座沿海墩台,在熊岳堡附近,如今还有深井子墩(今鲅鱼圈墩台山烽火台)和兔儿岛墩(今九垄地仙人岛烽火台)两座明代墩台,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已成为营口地区著名的文物古迹。

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盛京总管(昂邦章京)何洛会留守盛京,同时在熊岳、锦州、宁远(今兴城)、凤凰城、兴京(今新宾满族自治县)、义州(今义县)、牛庄、岫岩等9处设城守官,熊岳城再次成为军事重镇。

因熊岳地处辽南中部,交通便利,适合居中调度,因此,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在熊岳设置副都统(正二品武职),分巡复州(今瓦房店复州城)、熊岳、凤凰城、岫岩、旅顺口等地,管理八旗事务及防务。熊岳副都统每年赴旅顺口操练水师官兵一次,每三年赴牛庄、盖平等处考察陆路官兵一次。

“副都统职权较大,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也有权弹劾将军。”阎海告诉记者,熊岳副都统的设置使熊岳城的地位陡然上升,一跃成为辽南政治和军事的首府。副都统设立后,熊岳的驻防兵额也随之增加,据《盖平县志》载,当时,熊岳驻军为1114名,达到清代熊岳驻防兵额的鼎盛期。在熊岳城内中心,还专门设有副都统衙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时,奉天所属辽阳、海城等18座城池重修,熊岳城也在其中,据《奉天通志》记载,此时还对熊岳城河岸工程进行了加固。

记者手记

SHOUJI

期待擦亮古城这块金字招牌

商 越

熊岳古城墙除北门附近外,东、西城墙还有残存。古城内还保存有始建于元代的道林寺殿址和石碑,殿内东西山墙尚残存彩绘壁画,壁画内容是“关公单刀赴会”的故事。古城里还有一座老爷庙(关帝庙),相传也是元代所建,历经明清多次维修。有些古建筑的主体框架、内部结构、建筑构件仍保持着历史原貌,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屋岌岌可危。面对记者,不时有居民前来问询,记者能感受到他们期待改善的迫切心情。

作为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熊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古城的遗址古迹,就是传承历史,借助古城的保护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已经显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保护开发古镇,一般有两种模式,其一是单纯性的静态保护,成本相对较低,即把破损的地方修葺好,然后吸引游客参观;其二是保护利用,比如婺源县的篁岭景区,把古村修好后,建民宿、酒吧、商业街,这是一种动态的保护。

背山靠海的熊岳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水质优良、久负盛名的熊岳温泉,有辽南母爱名山望儿山,有“水果之乡”,还有仙人岛、白沙湾等海滨景点,如果再擦亮古城这块金字招牌,对古城合理保护和开发,让这里成为集游历史文化、住民宅大院、购特产水果等内容于一体的古文化商贸旅游区,与周边“山、海、林、泉、城”的旅游资源组成深度游线路,必将焕发熊岳古城的千年风貌和文化魅力,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