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鸡”产下“增收蛋”

辽宁日报 2020年06月28日

图为张红叶正在给建档立卡户曾庆祥(右)家发放鸡雏。本报记者 郑 磊 摄

​本报记者 李 越

一辆微型面包车开进村子,车上装的是一笼笼鸡雏。年近七旬的建档立卡户曾庆祥、孙秀娥老两口早已等在家门口,看到车子开近,眉毛嘴角不禁上扬——“扶贫鸡”送上门来了。

这是6月4日,出现在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南杂木镇榔头沟村的一幕。

“这是饲料,您老两口遇到啥问题,随时找我们。”南杂木镇扶贫办主任张艺琼和榔头沟村第一书记张红叶,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因为两位老人是聋哑人,沟通起来很吃力。

一会儿,点够40只鸡雏,装箱递到老两口手中。老人连连点头,竖起大拇指,脸上写满了幸福。

两位老人麻利地将鸡雏放入鸡舍,比画着请张红叶二人进屋。

榔头沟村,地少、地薄,没规模,不成片,靠种地打粮,难以糊口。因距离南杂木镇较近,年轻人大多到镇上打工。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条路走不通。若是身子骨再不硬朗,更是只能守着村,囿于贫。

曾庆祥家就是这种情况,加上老两口很难与外界沟通,所以增收渠道有限,仅靠低保生活。

“脱贫路上,不落一户,咋让这老两口跟上步伐,村里想了很多办法。”张红叶说,村里帮他们流转土地,并设法“开源”。2016年,曾家脱贫了,但若不持续帮扶,巩固成果,仍有返贫风险。

“养‘扶贫鸡’,适合他家。守家待地,出力不多,收入稳定。”张红叶和张艺琼研究后,决定给他家发鸡雏,让老两口“自力更生”。

“镇里出资采购1斤左右的鸡雏,打完疫苗后,送给建档立卡户,再帮着找销路。”张艺琼说,“买和卖的环节,不用建档立卡户操心,我们扶贫干部包了,让大伙儿放心养,稳定增收。”

看着曾家安顿好鸡雏,张红叶和张艺琼登车奔向下一户。

“这几天要陆续将2000只鸡雏发放完,确保有意愿养殖的建档立卡户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