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视角下的多义好诗

辽宁日报 2020年06月19日

曲 宏

诵春江花月夜,吟大雪满弓刀。中国一首首灿若星辰的名篇,千百年来让我们为之沉醉。《好诗不厌百回读》这部诗词赏析总结之作带读者走进姹紫嫣红的文学阆苑。这是本“大家小书”,作者袁行霈用“大家”视角向我们展示了50首诗词的深远意境。“小书”赏析诗词千姿百态的神韵,品味红尘烟雨的味道,解读了诗词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古风古韵的美妙世界。

学术性和科普性兼备

这本书既是“大家”写的,也是给大家看的。本书选取了从《诗经》到清朝纳兰性德词之间的50首诗词,是教授袁行霈从教60年诗歌赏析的首部总结集。

虽然每首诗的解析篇幅短、字数少,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古诗得以重生。

这本书的学术性也不可轻忽。袁行霈最早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意境、意象,诗歌的音乐美,以及人格美、自然美等方面阐发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内涵。这种解读诗歌的思维方式在50首诗词的解读中一以贯之。

袁行霈讲诗浅显明白又引人入胜。他不故作高深,而是把60年的人生阅历和学识积累化作亲切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在轻松中分享读诗的乐趣。

蕴藉是诗歌的生命和妙处,科普性和学术性兼备则是这本书的生命和妙处。

穿越诗词步入诗人的内心

中国诗歌往往包着一层层比兴、指代、象征等外壳,袁行霈帮助读者剥开诗的层层外壳,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比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在古代有祥瑞之寓意,凤凰游栖,象征着王朝兴盛。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凤凰群集于金陵凤凰山上,乃筑凤凰台于此。而“凤去台空”则象征着繁华已逝,宫廷荒芜。李白在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语意双关的意象,自然之境与历史烟云融入同一个意象里。这些是读者在阅读时可能遇到的障碍,只有破解这些内容,才能领悟诗人的内心情感。

袁行霈读诗,是在与古代诗人交心。在诗中,自然万物往往附着了各种各样的情感色彩。曹操的《步出厦门行·观沧海》一诗中的碣石、沧海、山岛、百草、洪波、日月、星汉,都是宏大的意象。诗人把眼前的实景、自己的想象和个人的雄心壮志交融在一起。

袁行霈读诗,就是在寻找那些隐藏在字句意义之下的深层含义、没有言传却可意会的言外之意。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第一层意思是从植物学的角度观察杨花,它看上去像花又不像花;第二层意思,“无人惜”,已经拟人化;第三层意思,杨花“抛家”,看似无情,实则有思。这究竟是写杨花无情,还是写思妇春愁?剥开表壳,深层的内核才显现出来。李贺在《李凭箜篌引》诗中,江娥啼竹、昆山玉碎、芙蓉泣露、老鱼跳波、瘦蛟舞,一个个鬼魅的意象叠加交映,音乐之声回荡往复。在音乐和神怪的世界里,诗人才能觅得知音,这寄托了诗人怎样的孤独和痛苦!韩愈作《诗辨》曰:“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李贺因才高被嫉,连进士考试都不能参加,沉沦下僚。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才能读懂他的言外之意。

“大家”留出的联想空间

袁行霈在讲解《锦瑟》一诗时说:“我主张对诗的诠释回到文本上来,留给读者多一些想象的余地。本事的考证是必要的,但不要讲得太死,也不是只在外围做考证。”袁行霈对古诗不拘于一种理解,也不要求读者有一种理解。

他主张在理解准确的基础上,可以包容各种各样的观点,从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欣赏角度出发,对诗歌做多种解读。袁行霈把晓梦蝴蝶、春心杜鹃、海月珠泪、暖日玉烟、吹角连营、雁背斜阳等一个个意象,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闪现出来,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去补充、去丰富诗歌的意蕴。写诗需要联想,读诗也需要联想。

正因为联想,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的理解见仁见智。即使是同一个读者,对同一首诗,在不同的时间段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春江花月夜》中,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沙汀、月下的思妇,在月光下有一种迷离惝恍的朦胧美。每读一次,就会有不一样的体悟,可谓常读常新。

好诗不厌百回读!中国古典诗歌意蕴绵长的独特魅力,是通过反复阅读体悟出来的。袁行霈教授给读者提供的赏析古典诗歌的视角,为读者打开了品味艺术之美的一扇窗,让读者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