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故宫传递出的文物意蕴

辽宁日报 2020年06月19日

史冬柏

提及沈阳故宫,很多人容易将其看作北京故宫的“迷你版”。然而,真正走进和了解沈阳故宫的人们会感受到,这座曾经的盛京皇城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一门一窗一宫墙,这个故宫或许“不大”,但也颇为“不同”,其别具特色的清朝宫廷文物,不仅是博物馆界、学术界等专业人士的宝藏,也成为海内外游客的心仪所在。沈阳故宫博物院与万卷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推出的《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精品大系》,给典藏文物逐一做“列传”。今后,人们可以通过这座“纸上故宫”,来领略那些珍贵文物藏品的神采了。

宫廷遗物最为世人津津乐道

沈阳故宫的文物很珍贵。历史上,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东巡拜谒祖陵期间,每次都要在沈阳故宫驻跸。与此同时,大量皇室用品和宫中珍藏被运至沈阳,从而使沈阳故宫成为清代皇家文物收藏宝库,与北京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并称清宫珍藏三大宝库。

据介绍,沈阳故宫博物院典藏的各类珍贵文物,主要有四方面来源:一是所谓的原藏文物,如努尔哈赤、皇太极使用过的各类武备器物等;二是国家调拨的其他文博单位、机构的馆藏品、收藏品;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由沈阳故宫博物院在社会上公开征集的各类文物;四是社会各界对沈阳故宫的无偿捐赠。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院藏瑰宝中,清宫原藏宫廷遗物和历史文化珍品最为人们津津乐道。据介绍,沈阳故宫博物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在藏品分类中,单独设立“宫廷遗物”专项的博物院。这类文物,无疑成为今人认识清宫帝后内心世界乃至清朝宫廷文化的一把钥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从质量和数量上看,沈阳故宫博物院则以明清书画、清宫御用陈设工艺品和清代织绣服饰等最为著名,独具特色,堪称一绝。

精选2000余件具有代表性文物汇集成册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可移动文物有陶瓷、书画、竹木牙角雕、玉器、金银器、金属器、织绣、漆器、珐琅、玻璃等20余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科学价值。

2012年至2016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可移动文物是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不可移动文物则包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等。

在这次普查中,沈阳故宫对保存的文物进行全面梳理和统计。据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9月底,在国家文物局登记平台上录入的文物数量为105085件。其中,珍贵文物39295件,一般文物65790件,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统一的集收藏、保管、研究、展览多项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文物藏品体系。

文物普查给沈阳故宫博物院带来一次“自我认识”的契机,也给辽宁出版集团打开了一扇合作的窗口。集团所属万卷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借势发力,与沈阳故宫博物院多次沟通探讨,最终决定从其在册的10万余件文物中精选出20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汇集成册。

2016年2月,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名单,沈阳故宫博物院与万卷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精品大系》入选艺术项目(共计52个)。该系列图书在编创出版期间就备受关注,曾获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和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入围辽宁省第九届全民读书节推荐阅读书目。

全系共分十大类13卷,于2017年5月正式出版(后续增补两卷,入选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所录器物年代从唐代至今,大多为清朝历代帝王御览过的精品,并配以详细精准的文字介绍。在装帧设计上,将传统的“糊、裱、折、叠”和现代的“烫、压”等工艺有机结合,样式厚重典雅、简洁大气。

该系列图书由以白文煜为首的专家级团队编创,力求反映中国在文化、艺术以及技艺方面的发展脉络。出版界相关人士认为,该系列图书对文物专家、明清史研究者、艺术史研究者、文物收藏爱好者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从更大的视角看,该系列图书的出版也将开启人们了解辽沈地区清朝文化的重要通道,不断提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藏品走进大众视线

2019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精选100件院藏文物展出,邀请观众在微信平台投票评选“沈阳故宫百姓最喜爱的三件文物”。经过几个月的评选,清太宗皇太极御用鹿角椅、清金漆九龙“紫气东来”匾、清乾隆掐丝珐琅甪(lù)端脱颖而出。

鹿角椅相传由皇太极所猎之鹿制成,后又经乾隆帝修饰并雕以御作诗文,堪称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紫气东来”匾悬挂于凤凰楼正门上,由清宫内务府制造,乾隆皇帝亲笔御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甪端是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形似麒麟但只有一只角。沈阳故宫这对乾隆时期的甪端,因造型生动可爱受到观众欢迎。

这些百姓心目中的宝贝,自然被《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精品大系》尽收囊中。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实际上,书法、绘画、瓷器、珐琅、玉器、家具、宫廷遗物、织绣、漆器、雕刻等十大类中,几乎每件文物都身世不凡,背后都有故事。

比如,郎世宁的《竹荫西狑图》轴。清代宫廷画师以画山水为主流,以动物题材入画的并不多见。

郎世宁的《竹荫西狑图》轴,精心描绘了一只毛色灰白相间的猎犬,腰腹收缩,四肢细劲,表情温和,充满灵性,背景有翠竹交错,互相衬托。

郎世宁选择犬类作为主题,与清宫敬犬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清朝帝后和王公贝勒对犬类亦十分喜爱。《清史稿》记载:“管理养鹰狗处大臣,无员限……养狗处统领二人。”见到这幅《竹荫西狑图》轴后,雍正皇帝十分喜爱画中这只猎犬,并将它赐给了怡亲王允祥。

故宫博物院专家聂崇正认为:“从这幅画的名字看,画中一定是一条西洋犬,可能是传教士带到中国来献给皇帝的。”研究东方艺术与美学的学者曾诚指出,郎世宁在这幅画中使用了中西结合的画法,将这只猎犬画得非常细致,甚至连眼睛中隐约的明暗变化、嘴巴上细微的胡须、身体上的起伏以及体表微观的脉络都被真实地刻画出来。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精品大系》的出版,使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物藏品走进大众视线,成为社会公众共享的文化资源。文物静默,文字无声,但一段段用心编撰的词句,一张张逼真还原的照片,却又是在轻声诉说,说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说文化、文物蕴含的人文精神。《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精品大系》,做到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