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制度决定脱贫成效

辽宁日报 2020年06月09日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卢映西在《红旗文稿》撰文认为,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文明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但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贫困这个千古难题。当历史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这个难题就成了检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试金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经济制度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共同富裕。因此,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定能根治贫困。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也想根治贫困。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前的社会中,生产力普遍低下,贫困很容易归因为生产不足。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贫困演变成了“丰裕中的贫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西方经济学界虽然人才济济,但至今对贫困问题仍拿不出根本性解决办法。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丰裕中的贫困”现象的终极原因是早有论述的,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积累规律和剥削制度导致了贫富分化,即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就是说,难以根治贫困的终极原因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以中国经验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最大优势统领之下,社会主义制度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就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能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这些独特的优势使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成效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中国的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