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诚信建设 汇聚尊崇诚信正气场

辽宁日报 2020年06月09日

行 久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诚信缺失”现象,反映出诚信建设已成为一个迫切的社会课题。诚信精神如何铸就?诚信大厦的根基如何筑牢?解决诚信问题不仅要从道德领域入手,更应从整个社会层面来发力。

诚信,首先是一个道德问题。要通过自律来加强个体道德修养。自律就是通过教化提高个体道德修养,让诚信成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要求。这是我们现在做得比较多的工作,学校、家庭、社会都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诚信道德教育,也具有一定成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诚信自觉。

诚信建设还需要从他律来加强法律制度保障。他律就是运用法律强制力对违背诚信的人或企业、组织等进行制裁、惩治,如处以高额罚款、留下终身不良记录等。这是外在约束,是一种倒逼机制,目的是让人们不敢不诚信。这方面,我们在立法和司法上都需要加强和完善。“诚信缺失”现象的外在环境、制度中最大的因素是市场经济环境。但市场经济原则本身包含诚信、公正等价值要求。市场经济行为中缺乏诚信,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诚信的缺失,不是因为发展市场经济,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好。因为,诚信、规则、法治应当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什么诚信建设在个体道德修养和制度法律保障方面进行了努力,效果仍不甚理想?对于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忽视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道德教育不能入脑入心,法治教育流于表面化,诚实守法的精神没有渗透到民众的行为习惯中,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文化和社会心理,诚信之花自然难以生长起来。

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如果诚信带来正面收益,守信者会受到鼓励,诚信意识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如果诚信带来负面损害,受损者当然会戴上不诚信的防护面罩,来应对可能的更大的风险。人们就是在这种利益权衡中进行自我保护的。所以,诚信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诚信的缺乏,并不是说某些人没有一点诚信的基因。每个人的血液里都有诚信基因,好的制度可以让其顺畅流淌,坏的制度则阻塞甚至腐蚀它。如何打通市场血液中的道德之栓,靠的是社会的综合的力量,靠自律他律的结合,靠利益的引导、环境的感化、社会心理的认同、习惯的养成,最终靠社会诚信文化的形成。

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施策才能见效。诚信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适宜的土壤、气候下,全社会精心呵护,诚信精神才能成长壮大起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有很多诚信的内容,但多是从个人道德修养、修身养性来谈的。在现代社会,仅仅从道德训诫、道德养成层面来加强诚信建设,还远远不够。制度的建设,社会心理、文化的培养,大环境的改善,诚信场的建立,才是根本。要通过教育、舆论影响,制度和法治建设,改善社会管理,培育诚实守信精神等,形成尊崇诚信的正气场。应群策群力,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通过社会各界及媒体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约束,形成常态化的体制机制,促使整个社会形成诚信的良好风尚,使不诚信成为不想、不敢、不屑、不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