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苍苍
显光
国画《清风徐来》(2011年)
木刻《起看星斗》(1981年)
油画《鲁迅像》(1978年)
国画《庚午写山》(1990年)
《水彩写生》(2003年)
石版画《新星》(1981年)
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为进一步弘扬鲁艺精神,鲁迅美术学院向社会推介具有代表性的德艺双馨老艺术家,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全显光名列其中。全显光终生都在探索将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西方古典艺术、德国表现主义等熔铸、会通,开创出全新体系。他在系统的艺术理论构建与国、油、版、雕、书法、篆刻诸门类艺术创作上造诣突出,独具特色,成为新中国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史上“德国学派”的领军人物,育英才无数。
深居简出、光芒深藏,学术研究成果逐日积淀。这是鲁美教授、90岁高龄的全显光的真实写照。受教于他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遍布世界的艺术精英都由衷地尊称他为跨越艺术界线、融贯中西的艺术大家。
这个“大”字蕴含了三方面的卓越成就。
艺术思想与教学体系具开创性
全显光1955年毕业于鲁迅文艺学院绘画系,1955年至1961年被公派到德国最古老的视觉艺术学院——莱比锡版画与书籍艺术学院留学。
他对中西美术创作及教育研究精深。回国后,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改变学院式传统、静止的基础训练方法和内容。1979年,在鲁迅美术学院成立“全显光教学工作室”,以他首创的体系进行教学,主张和推行视觉记忆、动向造型和以线写形的素描基础训练,运用直接写生、间接写生和记忆绘画等方法,注重结构拆分、意匠加工、抒发和表现,激发人在艺术创作中的积极主导作用,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回到艺术本质进行创作。其迥异于苏联艺术教学的全新方法广为传播,使其成为新中国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史上的“德国学派”领军人物。其专著《素描求索》,理论文章《视觉记忆、动向造型与素描的基础训练》《素描艺术之我见》,译著《艺术作品的真实性》等影响深远。1991年,退休后的全显光每日手写艺术笔记,20余年坚持不懈,至今已达200余万字。
全显光的学生、美术学硕士、思想史博士、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新所著《孤往雄心——发现德国学派艺术大师全显光》一书,从艺术传略、艺术渊源、素描教学、色彩教学、教学模式、艺术理论、艺术作品、价值定位8个方面对全显光的艺术与学术成就进行系统研究总结,是研究全显光的权威著作。
博识精能创作全面
全显光是一位学者型画家,艺术造诣贯通中西,学识渊博精深,画风雄浑厚重,创作手法气象万千。
版画是全显光的当家本领。在莱比锡留学时,他在著名版画家迈尔·弗雷特工作室深耕,又从石版画发明者的家族中获得印制真传。他的毕业作品以木刻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三项全能获得“版画家”荣誉。其后,他常年在鲁迅美术学院从事版画教学,被选为中国三版协会副会长,推动全国三版画发展。他创作的版画作品格调不凡,流传广远,由此获得“鲁迅版画奖”。其木刻作品《起看星斗》,将鲁迅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精神风貌跃然而出,头上是漫天星斗,脚下是蜿蜒河流,画面对比鲜明,刀法与画意合一。
他的油画作品具有西方古典主义气质,又与中国笔墨自然融合。6年留学期间,全显光深入临摹与研究伦勃朗原作,对其画面过百次重叠呈现出的丰富与微妙层次极为折服。他不断吸纳、丰盈自身创作,探索油画中国化的路径,其风景系列表现尤为明显。全显光的油画作品《自画像》《鲁迅像》《夫人郭斐像》等厚重不失滋润,呈现一派正大气象。
与国画、油画的厚重不同,他的水彩画轻快、清丽。从早期的多用渲染,到晚期的率意“写笔”,以书入画,以笔运色,点线随写随抹,随抹随生,层层叠叠,不失空明润泽,与国画山水、油画风景相融合,富潋滟诗意、天然意趣。他主张艺术创作要勇于实践创新,于创新中随时补缺,随性生发,意在笔后。他创办了我省第一个水彩画协会“鸭绿江水彩画协会”,并举办水彩画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水彩画向前发展。
全显光的艺术创作十分宽泛,他擅长画钟馗,寄寓着中国文人绮丽或沉郁的梦想。他的国画山水草木丰茂,笔墨繁密。焦墨写意荷花自开生面,红荷求老、求厚、求妖娆,白荷素淡见风骨。他治印讲求以书入印、以画入印,如“山海苍苍”中“海”字处理成波纹粼粼态,“显光”印中的“光”字处理成烛光高照,自然天成。他的书法走魏碑一路,书风朴茂沉厚,有拙趣。
终生致力于美术教育 开发学生个性潜能
全显光的美术教育授人以渔,注重对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主张百花齐放,各具其美。
牛津大学博士后何为民说:“学艺数十载,在艺术上令我受益最大的,莫过于全显光教授。全老师教授的素描之道,要我充分调动分析能力,对所画对象内外结构有透彻的理解,拆开所画对象,经过提炼,重新按照艺术规律进行组合,这让我在一段时间内完全不知所措。然而,几十年后,我在英国美术类院校排名第一的牛津大学拉什金美院教授人体素描,并广受欢迎,这其实完全归功于当年全老师的教诲,我从中学到的东西,让我能够游走在更广阔的世界。”
书法学硕士、哲学博士、浙江大学研究员于钟华讲起老师全显光对他的影响时说:“老师认为我的书法共性太多,个性没了。他问怀素是草书吗?我以为他讲的是常识性问题‘怀素是不是一个写草书的’,结果他说,‘张旭、怀素都是草书上面长出来的。你也应该是草书上面长出来的,不是你学怀素,你写的时候直奔草书去,写不好的时候看看张旭、怀素怎么写。’全老师的境界之高在于他不是要打遍天下无敌手,显示有多厉害,而是沉浸享受于艺术创造。这个时代已经鲜有这样淡泊名利的人。”
著名版画家、深圳大学教授隋丞回忆起老师全显光的教学感触颇深:“开始的素描训练,要求我们只能用线画形体,简单的几何和静物还勉强可以画出,但大卫的石膏像和人物肖像,乃至后来的人体写生,都要用线来完成,其难度可想而知。不仅如此,许多课题训练还有时间限制。全老师的目的是训练主动观察和精准表达,需要眼和脑高度密切结合才能完成这个过程。用自己的眼睛看,表达自己对本质深入的理解,从自然的‘真实’转换到艺术的‘真实’,这样的教学培训在当时风标独具,如今也是最为珍贵的思想和方法。”
全显光说:“学艺,我崇尚传统的民间艺术,毕生学习并研究中西,试图找到我们自己的艺术方法。现在我仍在爬坡,只要生存,我就眼不停视,脑不停思,手不离笔;做人,我一直力图不争名、不逐利、不怄气,回首80多年的人生路程,我做到了。”
艺术微论
解决审美焦虑 不妨读读美术史
凌 鹤
读书令人增智,读史令人自省。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写照,文明史的丰富复杂注定艺术史是多元演变的。艺术不能没有根,也无法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当代人早已脱离“从前慢”的生命与生活模式,科技对世界的改变重组出新的秩序与多维空间,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为适应一个全新的“云”时代,矛盾甚而焦虑成为一种现代病,艺术创作者与艺术观赏者均不能置身事外。解决审美焦虑,从艺术的角度提升品格素养,凝聚力量,不妨读读美术史。
艺术发展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时人有传统派与反传统派之争,尤其是面对当代艺术,更多人反映压根儿看不懂。如果读过美术史就会知道,艺术的传统是一湾活水,那些被时代活化的因子融进当代艺术创作,这样的作品不仅技术新、材料新,不会看不懂,反而很容易产生共鸣。以纤维艺术为例,传统的编织技艺被多样的材料与现代思维方式赋予全新的表现形式,从地面到墙面,从二维到三维,声光电、人工智能等新媒介被充分运用,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符号又无处不在,结绳记事、甲骨文的各种编织、绘画性的纯艺术表现、宇宙太空的纤维呈现、3D打印等,使古老编织技艺不断升华至艺术层面,又令人感觉熟悉、亲切、新颖。
艺术是新思想、新科技、新表现形式的融合,领潮流之先,这就要求艺术创作者要有穿越古今的架构能力和审美视野,有清醒的判断力与艺术着眼点,不懂美术史的照搬照抄式创作缺乏灵魂,作品经常故弄玄虚,不中不西。好的艺术作品是融汇中西,吸纳经典,这就又回到话题的本质,要读美术史。美术史有共性,更具民族特性,读史多了自然神清目明,可以很好地解决审美焦虑与短视,对于大众也是同样的道理,看得懂艺术作品的高低优劣,绝非一日之功,读读美术史,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