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振兴“智”动力

——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行时之人才篇
辽宁日报 2020年05月22日

本报记者 王笑梅

“人才”二字,寥寥几笔,却是一个地区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

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进程中,即使辽宁这样的人才大省,也面临着人才发展困境,原有的人才资源优势、科教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人才,更具特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辽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我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与辽宁振兴发展战略同步谋划、同步推进,落地落实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变为一项项扎扎实实的具体行动。

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在我省,各方面优秀人才正不断集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大“智”动力。

在院士专家助力振兴发展行动中,借助闻邦椿院士团队技术力量,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研发出世界首款油动调速控制多旋翼无人机系列产品,载重量、航时等指标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随着越来越多像闻邦椿这样的技术“领导者”加盟,一些领域从“跟跑者”跃升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成为我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生动写照。

放权松绑——改革向“深水区”迈进

科学培养人才,广泛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一套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关键一招,更是赢得人才竞争的制胜法宝。对辽宁来说,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聚焦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彻底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制度壁垒和政策藩篱,才能建立起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着力调动用人主体内生动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我省人才领域改革向“深水区”逐步迈进。

推动简政放权、改革职称制度、调整收入分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靶向施策下,我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实现新突破。

人才管理舍得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我省出台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14条政策、制定深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放管服”改革10条政策,提高财政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效益。相继下放人才招聘、评审、薪酬管理等权限,全省53家单位开展自主招聘,115所高等学校、38家大型公立医院、7家企业实行职称(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审。

人才引进步子迈大。落实《关于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相继推出《新引进或新培养人才奖励操作细则》等17项具体操作,持续释放政策红利。2019年,全省累计引进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1923人。实施“全国学会入辽计划”、深化省校合作,与20余家国家级学会开展对接,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柔性吸引省外智力资源服务辽宁振兴发展。

人才评价激励尺度放开。在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基层一线和农村实用人才等10个领域,分类构筑评价体系,实现“干什么评什么”“用什么评什么”。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论著,成为新的人才评价理念。启动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实行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成果转移奖励后补助政策,对45家众创空间、23个企业、27个院校、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成果转移项目,兑现奖励经费5500万元。

聚才用才——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人才工程,成为我省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

紧紧围绕“一带五基地”建设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我省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兴辽英才计划”“双招双引”工程,不断增强人才工程的引领性、示范性和创新性,为振兴发展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

(下转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