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传统精神融入诗书画印

——忆著名艺术家陈旧
辽宁日报 2020年05月20日

臼庐

铁翁门下

二鱼

《胜似波涛化成龙》

《蓼花丛里噪蛙多》

书法《花好月圆人寿年丰》

书法《画菊诗》 新秋畅爽快心怀,呼唤孙儿取纸来。 信手挥毫涂几笔,菊花傲骨画中开。

《酒绿蟹肥谁与共》

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辽沈书画精华荟萃,雪泥鸿痕各领风骚。其中亦不乏艺术遗珠,在历史的风尘中散发幽香,留一抹清新启迪后人。陈旧先生即是这样一位诗书画印兼修的艺术家,他终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自身,师承齐白石弟子、艺术大家周铁衡,在传承、弘扬中国画精神与传统技法上有着值得书写的一页。

庚子新春以来,线上艺术展示十分丰富。偶然间浏览到陈旧先生的作品,虽在虚拟空间,其艺术感染力与内蕴的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中国画精神风骨仍然能触动内心。艺术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育,当代人尤其需要那些能洗去浮躁、趋避喧嚣、涵养精神与心灵的艺术佳作熏陶。梳理与挖掘陈旧的为人为艺,可有益启迪时人如何积淀传统、如何提高综合修养。

师承名家 多方修为

陈旧天资聪慧,领悟力不凡,秉性真率。其自幼喜好诗词,酷爱金石书画。据沈阳故宫研究员、书画家沈广杰介绍,陈旧5岁即开始学习临摹名家作品,8岁入读私塾,10岁始习篆刻。1930年,19岁时,拜金石大家王光烈与徐延年为师,系统地学习金石篆刻与书法。他的篆刻以汉印为宗,印面工整,十分沉稳。1931年,拜齐白石入室弟子、艺术大家周铁衡为师,学习花鸟画,深得周铁衡之笔墨神韵,并有幸受到齐白石大师的亲手点拨。陈旧的花鸟画取材广泛,他喜作菊花和紫藤,所画金鱼、鸡雏、虾蟹尽得传统精髓,其题画诗隽咏清新,诗书画印自然融为一体。

坚定继承传统 渐次融入己意

陈旧70余年的艺术人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命运。他的骨子里是一位君子与文人,他历经大时代的磨砺,面对生命与生活的种种艰难,坚强达观、矢志不渝,坚守着真与善,传承着美。中国文化之博,中国绘画之意,中国人心性中对于天人合一的尊崇,在陈旧的艺术作品中留存着鲜明的印记。岁月流逝中鲜有人再提起他,但他的作品闪耀着光华,其晚年人书俱老,人画合一,心性与篆刻相应相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这一切源于陈旧的天赋异禀以及他孜孜以求的实践探索。作为齐白石的再传弟子、周铁衡的学生,陈旧师承两位大师,又不断融进个人思考,赋予笔墨以独特感怀。文艺学博士、史学博士后、书画家刘墨自幼师从陈旧。刘墨谈道:“在老一代艺术家中,陈旧先生是非常全面的一位。诗书画印皆能,且都有殊胜之处。诗则发于性灵,纯粹出于天籁;书则取法秦汉北碑,力图融铸一体,古拙俊拔;画则在师法齐白石、周铁衡的同时,出于己意,随意挥洒,浪漫天真;印则戛然全靠腕力,早年秀润、晚年苍劲,维系师法于不坠。”

1983年11月26日,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在一次大会上,介绍陈旧艺术成就时,称其终生恪守勤恒,潜心艺术,诗书画印造诣颇深,自成一格。

陈旧的诗歌清新自然,其风景画中自题诗丰富,如:“老树葱茏杏盛开,牧童池畔引牛来。暖人天气时光好,一片春风染碧埃。”秋游小河沿,归时看到朗月清风,红蓼盈岸,蛙声一片,即兴赋绝句:“秋风乍至舞婆娑,独立塘边逗碧荷。最是更阑明月上,蓼花丛里噪蛙多。”登泰山吟咏:“下方钟磬动云烟,一笑拈花证夙愿。拟拨荒砂寻古寺,松风吹月落西边。”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东北的篆刻家已经寥寥。而这其中卓然独立者首推陈旧先生。他承齐(白石)周(铁衡)一脉,远取秦汉,近取诸身。加之诗、书、画、训诂等诸学涵养,使其印章艺术独出己意,别有风貌。

从教于陈旧的书画家王宁认为,陈旧的篆刻在字法上以“缪篆”为主,兼以“三公山”笔意。在章法上,以汉印格式为基调,加以构成元素,观之有“元气淋漓”之感。在刀法上,既有齐派之老辣、爽利,又具备汉印的雄强、厚重、宽博、朴茂。单刀、双刀并用,所形成的朱白相间既有构成美,又有音乐韵律美的艺术特色,如“二鱼”“陈旧”等印。

也许有人认为陈旧谨遵师法,取法并不宽泛,但其专注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坚定与毅力,恰是最难能可贵的风骨,其作品绝非囿于其师,而是渐出己意,晚年作品任意挥洒,驰骋纵横,是在传统中的缓缓内生。

热心公益 育人无数

陈旧以一支长毫,一把刻刀,一片赤诚的爱心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他生前经常为老干部书画会、文化馆、少年宫授课,为希望工程等进行书画义卖募捐,为祖国的文化交流作贡献,为培育后学默默耕耘,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人才。

陈旧一生淡泊名利,清贫自守,性格温和平易,面对种种困境,总能履知如夷。刘墨忆起往事:“那时先生的书房中总有来自各方的朋友和学生,有的一早来到,很晚才辞去,第二天又早早地来了。学生向他请益时,他原原本本、不厌其烦地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看了那情景才知道什么叫诲人不倦。”

陈旧始终尊重自己的老师,认为与老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不断地努力,才会不辜负老师的希望,才是尽到了弟子的本分。他也经常问学生刘墨等人:“我的作品有变化吗?是否有进步?”学生们记得他像孩子一样纯真而充满期待的目光。他终生都在学习、探索,学习老师,也学习学生。这是做人很高的境界,彰显到作品中,格调自然不俗。

陈旧以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立身,诗书画印是其修身养性的重要部分。同时,更从艺术本身着眼,将其视为个性表现和形式的创造,于是他笔下的作品或以正胜,或以奇胜,舒朗者有之,茂密者有之,意趣绵密者有之,点画纷披者有之。在老一辈艺术家中他的艺术风格显然是多方面且有突出成就的。

JIANLI

艺术家简历

陈旧(1912—2002年)

著名艺术家,诗书画印兼善。祖籍辽宁沈阳。斋号“二鱼堂”“臼庐”“蝉风吟馆”等。1934年,毕业于奉天省立第一商科学校。1938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曾任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特聘研究员,沈阳印社顾问,沈阳中山金石书画研究会名誉主席(创始人),沈阳市少儿图书馆名誉馆长等职。师从周铁衡、王光烈等艺术大家,其篆刻、绘画、书法、自作诗作品影响广泛。

艺术微论

线上观展 切忌走马观花

凌 鹤

因疫情影响的世界,因科技改变的生活,以及人们的心灵在特殊时期的独特需求,这些都使线上艺术展转变为展览的主体,展览数量和内容可观。

观览古今中外美术史、代表性艺术家与作品变得前所未有的快捷,也因此走马观花式看展成为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

这种走马观花缘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主办方匆匆上线,展览重点在观展用时短、点击量高。对于展览的纵深历史文化背景与艺术特色解析欠缺或非常有限。有些虽对展览作品进行拆分展示,也是三言两语言犹未尽。这样的线上展览大量存在,对于艺术入门与普及,不能说没有益处,但显然缺少深度与力度;对于艺术修养深厚的观众,感觉不解渴。

另一方面缘于人们观展的心态。展览如此之多,正好调和“隔离”生活的色彩,是否有趣、有热点成为点击时的心理驱动,这个看看,那个瞧瞧,哪个也没深入进去。一番观瞧下来,竟然感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闹,没有真正从艺术中获益。究其根本,这一切仍是艺术修养、艺术审美能力不足导致。

艺术对精神与心灵的美育作用与意义是普世的。好的艺术作品即是一个文化印记,好的展览更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现象与特质的呈现,它们或博大、或精微、或特立独行、或雅俗共赏,都会在观者的心灵中着色,相互对话,感受艺术场的穿越及共鸣。因为艺术作品材料的属性,水墨丹青的线条肌理,线上展览还不足以令观展者悟得技与道的精髓,尤其是技法表现中巧妙的临场发挥,因情而动的部分,还需要真正看书画等作品的实物才能感受。面对线上展览不能完全取代实体展览,又势不可当的发展趋势,如何办展、如何观展是一个焦点话题。

对于拥有着主题、种类、知识、背景整合排列之巨大优势的线上展览,在展览设计和虚拟空间拓展上应更多用心与用情,比如“齐白石作品展”“从伦勃朗到莫奈”,各博物馆、美术馆馆藏精品展示等,每一个都是艺术巨制,传世经典。这样的展览如果主办方推出得有层次、有深度,观众都能仔细看下来,真正看懂、认知、消化,对艺术综合素养的养成、品德人格的提升助益匪浅。

所以认真对待线上展览,避免走马观花,真正从中学到文化,陶冶情操,才会成为美的鉴别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