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交通大学遗址公园内新竖立的张学良雕像。
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大学校舍。
按照1∶1比例复建的东北交通大学校门。
东北交通大学校志。(李焱供图)
东北交通大学校门老照片。(锦州市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会供图)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核心提示
1927年9月,东北交通大学在辽宁锦州正式开学。这样一所专门为东北培养铁路人才而开办的大学,承载了多重历史意义。这所大学,不仅在“九一八”事变后承担过短暂的辽宁地区军政指挥中心的使命,还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创建地。同时,它还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寇,以及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攻克锦州的历史见证者。
满目的葱郁又一次在初夏时节回归锦州。
锦州是辽西古城,因地处关内外陆路交通咽喉,历史上,这座城市多次成为各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在锦州老城区内,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要道路——人民街,在密匝铁轨下方穿桥洞而过,连通锦州城南、城北两大区域。
在人民街京哈铁路桥洞的西侧,一所名为“锦州铁路高中”的学校临街而建。90多年前,这片土地归属于一所赫赫有名的大学:东北交通大学。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这所大学已被压缩为一处遗址,并改造成了遗址公园,现在的遗址公园占地面积不足极盛时的1%。
在遗址公园北侧,书声琅琅,锦州铁路高中的学子孜孜不倦,正在苦读;南侧,列车隆隆,一趟趟火车昼夜不息,南来北往。见惯了风云变幻的东北交通大学在这片土地上日夜守望,见证着不断演进的时代和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为东北培养铁路人才
梁思成与林徽因这对伉俪可能从来没有想到,他们的建筑设计作品会在锦州留存,并成为后人观瞻的历史遗迹。
1927年,奉系军阀在北京组建“安国军政府”,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军阀最高统治者。虽无总统之名,却有总统之权,张作霖攀上了权力最高峰,也拉开了北洋军阀政权历史上的最后一幕。
其实,在攀上权力高峰前,张作霖就已为他的大本营——辽宁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了。为抗衡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自1921年起,奉系当局即开始拟定在东北自建铁路网计划。张作霖入关后,这一计划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自建铁路交通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其中,人才不可或缺。综合考量后,建设一所大学,专为东北培养铁路人才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
时任北洋政府交通部代理总长的常荫槐同时兼任唐山大学校长,1926年,这位最终死于非命的吉林人利用京奉铁路局多年拖欠唐山大学的20余万元经费,开始筹建交通部唐山大学锦县分校(当时锦州称为锦县——记者注),校址选在了现在锦州铁路高中的位置,占地面积为352亩。
梁思成与林徽因这对夫妻成为这所全新大学的规划与建筑设计者。二人倾注心血,全力以赴。
这是一部杰出的建筑作品。尽管连年炮火损毁了大部分校舍建筑,但从残存至今的大学校门和校舍办公用房等细节中,仍能窥探出两位建筑大师的匠心独运——墨绿色起伏式屋顶、米黄色敦厚外墙,草木掩映下,简单色彩与造型勾勒出这所大学的独树一帜。
据史料记载,1927年9月19日开学典礼时,大学校舍并未完工,师生暂借他处上课。当年12月,师生迁入新校舍,学校同时更名为“交通部锦州交通大学”。1929年3月,大学再度更名为东北交通大学,张学良兼任学校校长。东北交通大学成为辽宁西部地区的第一所大学。
就在更名为“东北交通大学”的两个月前,大学创建人常荫槐在大帅府内被张学良枪杀,这就是“杨常事件”。
为了扼杀奉系军阀自建铁路计划,从东北交通大学筹建到开学,日本侵略者一直在强烈反对和阻挠其顺利办学。奉系当局与师生不屈不挠,最终冲破阻力。教室内,书声琅琅;讲台上,慷慨激昂。这里的一切都在为东北自建铁路积攒力量。几年后,东北交通大学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了东北三省各个铁路部门及交通机关工作,大学当初的办学宗旨初步开花结果。
然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突然爆发让这所地处辽宁西部的大学蒙上了阴影。沈阳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准备重兵进犯中原,地处交通咽喉的锦州瞬时岌岌可危。校园内,琅琅读书声戛然而止。为了安全起见,东北交通大学的师生们开始陆续撤离锦州,流亡到北平。后来,一部分学生并入了同样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大学,一部分归到了北京大学交通系。
流亡,意味着离别,也意味着此生可能后会无期。火车渐行,校舍渐远,自此一别,东北交通大学的很多师生今生再也没有回到过这座美丽的校园。
从正式开学到流亡北平,东北交通大学的教学工作只维持了4年。
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主要创建地
“九一八”事变后,鉴于当时局势,张学良通电辽宁军政中心西迁。
彼时,锦州尚未沦陷,因此,它成了承接东北军政中心西迁任务的城市,而东北交通大学则成为从沈阳西迁到锦州的辽宁省政府行署、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辽宁军政两署”的办公地点。大学使命,自此切换。
时局赋予了锦州特殊的历史重任。这座扼守东北与华北交通咽喉的古城,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5天,到1932年1月2日张学良撤军前的3个多月时间内,一度成为临时抗日政权所在地和东北政治、军事中心。
锦州市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会副会长刘景毅介绍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35岁的岫岩人黄显声担任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和沈阳市公安局局长。西迁至锦州后,黄显声成为“辽宁军政两署”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深受其信任的中共地下党员刘澜波担任辽宁省政府秘书。日常交往中,刘澜波在潜移默化中将共产党“武装民众抗日救国”的主张渗透给了黄显声。抗日与救国,深深扎根于黄显声心底。
1931年9月底,黄显声在东北交通大学“辽宁军政两署”主持召开了辽西地区8县公安局长会议。会议主题明确且充满了爱国热情,黄显声要求,各县积极组建民众抗日武装,并决定组建辽宁省公安骑兵总队,任命沈阳市公安局督察长熊飞为总队长,准备迎击西犯日军。
10月,黄显声、刘澜波等人组织召开了辽西多支民众抗日武装首领参加的秘密会议,出台了组建抗日义勇军的纲领性文件——《收编加委方案》,文件对抗日义勇军的组编程序、奖励办法、武器装备和经费来源等都做了明确规定,这一方案为辽宁乃至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由此,东北交通大学被认定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创建地”。
“一些赴北平的抗日志士,也被介绍至锦州黄显声处,各方请缨抗日者纷至沓来。一时间,锦州成为东北义勇军活动的中心。”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编出版的《历史永远不能忘记》一书这样写道。
疯狂的日军在相继占据沈阳、长春等地后仍不满足,继而调转兵锋西进,疯狂进攻锦州,并企图从锦州入关,受到抗日队伍的英勇阻击。看到东北军和义勇军在锦州保卫战中死伤惨重,1931年12月29日,张学良含泪下令撤军,放弃锦州及辽西。1932年1月2日,黄显声随同驻辽西的东北军撤至关内,设在锦州的“辽宁军政两署”随之解体。翌日,锦州沦陷,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东北交通大学,其成为驻锦州日军20师团司令部驻地。
东北交通大学,这所原本书香盈盈的象牙之塔再度易主,新主人是双手滴着中国人鲜血的日本侵略者。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由本报记者朱忠鹤摄)
史记SHIJI
宋九龄攻打日军第8师团司令部
1932年4月24日,侵略锦州的日军换防,东北交通大学校园成了罪行累累的日本关东军第8师团司令部。
就在日军第8师团司令部进驻锦州一个月后,原东北军爱国将领、锦州凌海人宋九龄回到了家乡,组建了一支人数达6000余人的抗日救国军,并任总指挥。
关东军在锦州的为非作歹与耀武扬威引起了抗日民众的激烈反抗。1932年10月25日,宋九龄率领的抗日救国军会同多路义勇军,兵分多路,攻打驻扎在东北交通大学的日军第8师团司令部和驻扎在锦州北大营的日军。日军第8师团司令部31名日军被打死,大量日军军用物资被缴。
时隔88年,东北交通大学残破的、湮没在高楼中间的原址校门上,仍可见累累弹痕。宋九龄部突袭日军司令部时交火之密集、战斗之激烈可见一斑。
时间易抹去记忆,但抹不去抗日救国的道道弹痕。
1945年日本投降后,遍体鳞伤的东北交通大学旧址成为国民党军队驻地。1948年,辽沈战役正式打响,一个月后,共产党领导的东北野战军迅速扫清了锦州外围的国民党部队据点。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开始对锦州城攻坚作战,东北交通大学作为攻坚战中的一个据点,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阵地之一。战斗紧张且激烈,15日晚,锦州攻坚战以东北野战军大获全胜而告终,东北交通大学上空的硝烟渐消渐散,平静又一次回归校园。
2010年9月,锦州市在东北交通大学遗址的南院开工建设东北交通大学遗址公园和东北交通大学遗址纪念馆;一年后,遗址公园对外开放,“抗日义勇军创建地旧址”提示牌就立在树丛中。
葳蕤的草木中间,新建的张学良雕像静静地矗立着。身后,一字排开的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妻二人设计的校办公用房。
初夏已至,雕像与背景相呼应,静静地旁观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