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读书、观展、游览全在线上

“云端”开启文化传播新模式

辽宁日报 2020年05月13日

线上“阅读沈阳”海报——云游博物馆。(沈阳市文物局供图)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核心提示

因为疫情防控,我们以往的一些生活方式被按下了“暂停键”,学习、读书、展览、演出等文化传播全在“云端”进行。从线下走到线上,是受疫情影响的必选动作,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云端”的尝试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一步开拓文化传播空间,为今后发展积累更多经验。

民俗课,“云端”学剪纸

前不久,记者上了一堂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隋丽的中国民俗学网课。这堂课,隋丽请来了辽沈地区著名满族剪纸传承人初春枝,通过视频教授学生满族剪纸技艺,讲授剪纸的历史和传统。

67岁的初春枝是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为上好这堂课,她事先拍好剪纸的步骤图片,隋丽将其做成PPT演示文稿在线上播放,再通过微信连线,由初春枝给学生详细讲解剪纸的步骤。隋丽告诉记者,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关注民间社会的人文情怀,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知识。大学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青年群体对非遗的未来以及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传授技艺是很多高校民俗学授课的常态形式,但是由于条件限制,不能灵活教学。现在有了网络授课形式,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容易得多了,可以通过录制视频或者直播的形式向大家线上传授技艺。在这个非常假期,岫岩满族剪纸传承人王新立、沈阳市掐纸技艺传承人李雪等应邀线上授课。

这堂网课共有122名学生。隋丽说:“线上教学虽然形式变了,场景变了,师生的空间距离变了,但教育的本质没有改变,未来的教育必将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云读书”,全民参与

读书生活走到线上,在数字时代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与往年不同,前不久,省第九届全民读书节在“云端”开幕,通过“快手@辽宁读书”全程直播。

在疫情防控期间,由省图书馆发起,全省14个地市图书馆、8个市级少儿图书馆等参与,依托“e路书香”全省数字阅读服务推广微信公众平台,联合举办“星火燎原 照亮前路——2020年辽宁省中小学读者主题朗诵大赛”。记者了解到,全省43家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征集朗诵作品1282部,总访问量11.8万人次。省图书馆还与多家新媒体单位共同面向全省读者推出“你所不知道的雷锋”“读懂二十四节气”“元宵闯关”谜语、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知识等“爱国主义教育数字阅读体验季”系列在线知识竞答活动,利用阅、听、诵、游戏、体感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参与,使人们疫情防控期间的“宅”家生活在“云端”洋溢着书香气息。而馆藏古籍线上品鉴、少儿线上阅读活动、与襄阳市图书馆联手推出的两地全民阅读活动,更是发挥了“云读书”的新鲜活力,扩大参与范围,与网友拉近距离,让读书真正成为有更多人参与的全民活动。

现在,沈阳的玖伍文化城等实体书店已恢复正常营业,但仍延续着疫情以来进行的“云售书”。一家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疫情加速了实体书店向线上销售的转型。疫情防控期间,实体书店均“停业不停工”,用“云端”读书、售书等多种服务陪消费者一起度过“宅”家时光。实体书店还与“饿了么”平台进行“云合作”,做到千种图书商品可实现3公里内最快半小时送达,极大地方便了购书者。

“云展览”,将常态化保留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整合全市各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及考古成果等文博资源,推出“阅读沈阳”——文博在线系列,以“云端”阅读的形式,每天推送文博信息,让市民足不出户了解沈阳历史,共享城市文化,现已在微信端连续推出152期“阅读沈阳”信息。据悉,此举将一直延续下去。

受疫情影响,博物馆的展览都曾搬到“云”上进行。记者了解到,如今的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将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录入“云端”,供参观者调取,还可以三维建模,3D立体、360°还原文物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文物比放在展柜里让人看得更清楚。此外,AR技术已运用于虚拟讲解、“复原”展品、“复活”展览对象并与之互动、展示暂时无法展出的藏品、创建博物馆AR游戏以及AR馆内导航等多个方面的业务内容。只要运用好这些技术,参观博物馆将不再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将大大提高历史文明传播的广度和效率。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说,在“互联网+”的时代,建设网上博物馆是展示馆藏资源、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云展览”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更直观、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增强和完善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通过虚拟化的“云展览”集中整合展览资源,为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机会,为观众提供了精彩的文化体验,坚信随着“云展览”的不断普及和完善,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会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