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实主义主题绘画见证历史

——记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任梦璋
辽宁日报 2020年04月28日

《晨曦中的喜马拉雅》布面油画 2014年 150cm×31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收获的季节》布面油画 1957年 120cm×240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白求恩在太行山抗日前线》布面油画 1996年 180cm×160cm 荣获东北三省油画特别奖

《平型关大捷》布面油画 1959年 235cm×160cm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攻克锦州》布面油画 1961年 150cm×31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为传承鲁艺精神,鲁迅美术学院推出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代表,任梦璋是其中之一。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我国现实主义绘画和艺术实践的开拓者,任梦璋的油画创作和理论总结成为研究新中国美术史和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个案。同时,作为著名美术教育家,从中央美术学院的早期学习,到鲁迅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再到系统深造,任梦璋将艺术人生同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紧密相连。

传承经典 继承发扬鲁艺传统

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梦笔成璋——任梦璋八十艺术回顾展”,80幅不同时期的经典力作,较为完整地展现出其从艺65年丰富的创作成果。其代表作《攻克锦州》《平型关大捷》《西藏写生》等系列作品,既是继承发扬鲁艺传统、富有时代感和民族性的经典作品,更是值得珍视的历史见证。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评价其品格修养表现在艺术中,所传达的人格力量,正是这一辈艺术家作品和人品完美结合的代表。正所谓:韵点丹青,梦笔成璋。任梦璋从展出作品中精选出38幅,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服务社会。

著名油画家、鲁迅美术学院原院长韦尔申谈到:“任梦璋先生在鲁美从事教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活动近60年,硕果累累,所育人才遍布全国。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其形成了具有独特面貌的艺术风格,作品形象生动、思想深刻。”

1934年8月,任梦璋出生于河北一个书香世家,其父任率英是中国近现代工笔画大家,少时的任梦璋于河北、北京等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绘画技法,为未来漫长的艺术道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提供了最初的思想滋养。

1949年,年仅15岁的任梦璋考进北平国立艺专(1950年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徐悲鸿、董希文、艾中信等前辈大家。求学历程中,任梦璋系统学习了油画知识与技法。1955年,文化部邀请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来华,在中央美术学院主持油画训练班,对全国筛选出的一批优秀青年美术教师和油画家进行训练,任梦璋成为全国选拔重点培养的21人中的一位。他是中国油画和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和践行者。

教学相长 开拓深耕重大主题创作

1954年,任梦璋任教鲁迅美术学院,历任油画系主任、大型绘画工作室研究生导师、鲁美副院长、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会员。他秉持鲁艺人的初心和文化担当,在油画中注入中国文化精神、文化情怀,为油画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并为鲁艺及东北地区的艺术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任梦璋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主题性绘画的先行者与新中国全景画的开拓性实践。他较早提出利用绘画的主题性建设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精神。鲁迅美术学院为中国全景画创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任梦璋与师生合作完成的《平型关大捷》《攻克锦州》《清川江畔围歼战》等巨型主题历史画,尊重历史,坚持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写生。创作《平型关大捷》时,他与学生不畏严寒深入平型关关沟村,依据实际体验,构思画面,生动描绘了八路军凭借制高点,打得侵略者车毁炮残的战斗场景。画面右下角运送弹药的民兵以当年给八路军带路的乡民李守春为原型刻画,生动可信。山腰上以蜿蜒的万里长城作背景,寓意深长。整幅作品人景相融,突破战争题材的模式化表现,既真实又富艺术感染力。

《攻克锦州》中涉及大量大小兵器的描绘,被部队同志称赞为“几乎是可以触摸的兵器展”,因为每一件兵器都是由实物写生而来,这是任梦璋严肃对待创作的一贯作风。任梦璋受邀与14位画家合作为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创作的《清川江畔围歼战》,仍坚持实地考察,到朝鲜清川江畔深入生活半个多月,最后呈现出气势恢宏、极具真实感的历史画卷。作品荣获解放军第三届文艺奖。

根植生活 坚持守正创新

任梦璋说:“只要沉下心来,坚持正确的艺术创作传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生活就会赐予你千姿百态的美,赐予你创作的激情,使你艺术之树长青。”

当年,他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以勤奋好学赢得了导师的赞赏。他几乎一字不落的听课笔记保留至今,成为珍贵、鲜活的历史研究资料。其毕业创作《收获的季节》以画家的态度和诗意抒情的格调表现了歌颂劳动、爱情和收获的主题。主体人物形象恰当突出,明亮的外光增强表现力,从中可以看出造型和色彩的协调运用,富强烈的感染力,为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将艺术创作、历史创作与现实生活有机相融,用画笔反映新生活,塑造人民形象,画风自然、清新、朴实。他知识渊博,修养全面,为人朴厚、友善,有口皆碑。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其“油画技法十则”深入浅出,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统一,形成了用色、布局、造型的有效指导,将鲁艺传播艺术文化、服务社会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任梦璋的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成就在鲁美的学院建设中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艺术家简历JIANLI

任梦璋

我国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34年8月生于河北,1949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作品数次荣获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等奖项。数十幅画作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艺术微论

读懂经典是艺术 创作的必要前提

凌 鹤

我省第九届全民读书节来临了,对于艺术工作者,读懂经典是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

庚子新春,突袭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家可以充分利用抗疫的独处时光,多读经典、读懂经典,积淀艺术修养,促进创作提升。

以书法艺术为例,共识是进入其门,一定要临习经典碑帖,打好传统的根基。而临帖的前提是读帖、悟帖。读,进而领悟经典中的笔意表达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关系,了解文字的不断进化、书体的相应演变、流动的文化血脉的相传。读经典碑帖,即是读一部民族经典文化书卷。

书法艺术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其传统性在时代的变迁中始终独树一帜,无论从实用向纯艺术转变,从书案走向展厅,还是如何赋予时代审美、时人意愿,书法的艺术规律,提按使转的天然特性仍蕴含在经典中“千古不易”。临帖临得“像”分为形似与神似,均得要领,才称得上读懂了经典,并能灵活将其笔法、神韵融会贯通,用以表达个人心怀。这其中,“读”仍是前置环节,读不同时代的文化追求、审美特点、代表性思想,读艺术前行中什么会经得住大浪淘沙,什么是昙花一现。读着读着就会明白,机械地写,线条缺乏生命力,需要精神驱动,构成精神驱动的审美意识包含通常所讲的哲学、史学、文学,人格中的真、善,气质中的雄健或圆润,灵秀或古朴等。这一切的获得离不开读书,读传统经典,读传世碑帖。一支笔、一瓶墨看似简单,实则穷其一生未必能探得真谛。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自幼广读经典,深入临习前人碑帖,后以隶法入篆,被誉为“神品”,开辟出新天地。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广为传颂。其学养与审美境界之高,与其艺术创作互为表里,恰是经典领悟后的活化。艺术其他门类概莫如此。

“云”时代、线上的生活方式不断刷新思维,重组既有的秩序与平衡,但人们发现,唯有心灵对真善美的追索,对力量与慰藉的需求不曾改变,而艺术正是关照心灵的生动载体之一,其传承创新不息向前的原动力即是人类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