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五年尝尽百味,苏文博说做企业如同做人——

顺逆无惧,方与梦想“无距”

辽宁日报 2020年04月22日

技术人员对即将执行任务的无人机进行各项指标测试。

无距科技法库生产基地无人机出库测试。

本报记者 唐佳丽 文并摄

企业简介

成立于2015年12月的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距科技”),是一家集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无人机整机及无人机大数据监管云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团队人员曾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评为“世界十大无人机应用团队”。公司拥有技术研发人员100余人,占比超过50%,硕博比例超过30%。

提要

从雏形到广泛应用,无人机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然而作为消费电子领域新宠,无人机站上行业“C位”,只10年的时间。

10年间,高起点、高爆发、高成长的特性,给无人机产业带来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行业企业竞争,从“蓝海”趋向“红海”。

就在“北上广深”凭产业基础雄厚、配套完善、高校集中等优势,稳居无人机企业投资注册首选之地时,也有一大批资金和人才,选择北上,加入沈阳无距科技的战队。

无距科技何德,引英才来投?无距科技何能,要在竞争更加激烈的未来,抓住机遇,掌握命运?

请看本报调查——

引子

4月10日午间,沈阳市浑南区世纪路24号的沈阳无距科技公司大楼内,一次刚刚结束的会面,给38岁的公司董事长苏文博的情绪,带来几分起伏。

和苏文博一样,客人也是沈阳一家科技型企业的创始人。几分钟前,对方“多次遇坎,险些过不去,却因之受益成长”的自省,让苏文博感同身受。

无距科技曾经非常“顺”,甚至让竞争对手感到“绝望”:成立不到半年,就推出受市场热捧的产品;不到1年,实现飞控产品大满贯;3年间,获3轮近亿元直接融资。

“正是由于起步阶段的顺风顺水、跨步式发展,让无距科技缺失了许多学习、思考的过程。现在,我们不得不补上这些课了。”讲述近段时间的“风浪”,苏文博有些自责。

在业界看来,作为辽宁潜在独角兽企业的带头人,苏文博的一些自我拷问过于严苛。毕竟,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曾顺帆高悬,也要迎浪逆行。

事实上,对年轻的企业和他们的带头人而言,在极速变化的市场竞争面前,做到“居逆境,砥节砺行而不觉”固然必须,但“处顺境,销膏靡骨早尽知”无疑更为关键。难得的是,无距科技正在如此操作。

“不论顺逆,我们都会坚定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负‘无距’的初心——让科技无距离地服务大众。也只有这样,才能与梦想无距。”苏文博如是说。

“少年”无距:衔玉而生,顺势而来

无距科技的“顺”,始于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兴起之时。

那一年,平均每天,全国1.16万家企业新登记注册,平均每分钟,有8家新公司诞生。为促进创业创新,两年内,中央层面出台至少24份文件,持续为“双创”清障搭台。

彼时,“在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指引下,苏文博身边的创业气氛极其浓厚。2015年4月,女儿出生,就在那一刻,“为了能向长大后的女儿解释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当时还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的博士苏文博,坚定了“拉近科技与普通人的距离”,下海创业的念头。

从此,“少年”无距,踏上坦途。

创业,没人不行。一般而言,科技型企业创业之初的难点之一,就是不易找到一定数量的、能力相当的、志同道合的伙伴。然而,这个难、阻,在无距科技这里,变为易、顺。

时年31岁,如今是无距科技农业技术部部长的梅森,当年并不认识苏文博。“但是,他让科学研究成果,无距科技离地服务大众的理念,和我一直以来的想法特别契合,加上当时‘双创’潮太热,我很快就做出决定,加入这个团队。”也许就是这样“有温度的灵魂共通”,12月,苏文博辞职时,近30名所内同事一起放下“金饭碗”,和他携手,创办无距科技。人数之多,大大出乎“仅仅把设想知会三两好友”的苏文博意料。

创业,没钱更不行。古今中外,缺少资金支持是创业者,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创业者发展的最大瓶颈。不过,对无距科技而言,“钱,真不是问题”。

公司还没正式成立,2015年10月,启动投资已自己找上门来。一年后,2016年10月,公司完成Pre-A(A轮之前)融资,2017年初完成A轮融资,不足一年半的时间,无距科技连获上海、北京知名投资机构两轮超200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这在业内,尤其是东北地区极为罕见。2018年,公司又完成B轮融资,获6000余万元资金支持。

企业前行的各个关键节点,来自资本领域的支持,为公司在沈阳市场站稳脚跟、迅猛发展几度注入强劲动力。

人才、资金之外,企业行业方向的确立,是决定创业者成功与否的第3个核心点。此点,恰是无距科技强项。

基于团队十余年对无人机技术的研发积累,分析市场需求,创立之初,无距科技团队就把主业方向确定为无人机产业。此举,对“少年”无距科技鲜衣怒马,坦途天下,起到决定性作用。

就在无距科技开始创业的2015年,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提出,要将无人机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促进产业发展,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吸引相关项目落地。无人机产业不但成为发达地区的新经济增长点,更成为欠发达地区希冀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路径。

当此时节,有备而来的无距科技凭借雄厚的核心竞争力、明确的产品方向,顺势而为,获得人才、资金的双重青睐。此后,公司获批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入选“兴辽英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计划、辽宁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农业植保多旋翼飞控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20%,植保直升机飞控产品形成国内行业垄断,公司销售业绩和资本市场价值,连年呈指数增长态势。

“无距科技发展之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支持,以及创业环境的适时、宽松。”回看公司发展之顺,苏文博说,“恰好站在了风口上”。

“时间、政策、环境带来的机会价值,是普惠的。”对此,辽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天维认为,抓住机会的能力、判断价值的决策力、导引企业在正确的路上前行的领导力,“要想做到政策红利不被辜负,企业家与企业的必备素质,更为关键。”

“转型”无距:破茧蝶变,飞向更高

就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那样,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无距科技成立以来,一直顺风顺水,2年前突然开始“触礁”,而这“暗礁”,就来自公司的“顺”。

初创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初创企业,大多存在制度管理短板。有些企业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聘请了专业团队做好设计,但科研人员对科技力量特有的自信、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偏爱,甚至是初入市场时单纯的偏执抵制,都易使这些管理规则,难以被精准执行。

无距科技似乎也未能摆脱这样的“惯例”,甚至起步之时的诸事顺利,让公司管理团队更加放松警惕。而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实力雄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资本市场价值增长等现实优势,刺激了年轻的无距人的热情,客观上放大了团队的粗放。

“最多的时候,260余人同时运作37个项目。”对当时的“大场面”,苏文博记忆犹新。科研人员功力全开,市场人员劲头十足,大家尽情放飞自我,急于展现潜在价值。一时间,公司项目不断上新,产品领域急速拓展,触角越伸越长、摊子越铺越大。

非市场急需项目与主业拓展项目的交叉操作,牵扯了既有人员精力;未被市场检验,单纯满足科研人员创新设想,盲目“烧钱”的项目,让“从不缺钱”的无距科技,开始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经过一段爆发式的增长后,无人机行业竞争从“蓝海”变为“红海”,也让公司面临发展方向的抉择。

方向不对,走得越快,离目标就越远。发现错误,必须将航向调回正确的方向,动作越快,损失越小。

2019年3月,公司决定迅速纠偏。按重新创业的思路,尊重市场规律,抱着理解市场、需要市场的态度,开始将核心技术归口化,将企业主要精力摆放到主打产品领域。

这样的战略调整,意味着曾经朝夕相处的一部分伙伴,将不得不离开。

“扎心!”忆起与曾共度青春岁月的伙伴告别,他们没有责难,只有安慰和鼓励话语的时刻。时隔一年多,苏文博仍难自已,眼眶几度泛红,“离去的人难受,留下的人更难受。”

2017年,苏文博创业一年半时,有人第一次用“企业家”一词来称呼他。那一天,他的回应有些迟疑,“没经过市场摔打,没真正承受过市场坎坷考验,成为企业家可以如此简单吗?”

如今,几次爬坡过坎,多次想到要放弃,却都勇敢地坚持下来的苏文博,对“企业家”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了更多的认识,“创业之初,我的理想是产品拿到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我的愿望是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从“象牙塔”到“烟火气”,经历了阵痛与烦恼的苏文博,与他的无距科技都在变得更加成熟。

明日无距: 汇聚众智,创造未来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文件,提出民用无人机产业要在2020年实现产值600亿元、2025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对比2018年88亿元的产业规模,这个预期数字无疑很诱人。

然而,蛋糕越大,竞争愈激烈。无距科技凭什么切下属于自己的那一块?“我们做的是飞行器的‘大脑’,行业越热,无距科技越火。顶尖科研团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距科技重大事项部负责人冯洋说。

企业成功,根本在人。

然而,当无人机产业进入“爆发”时代,巨大的人才缺口也随之而来。这方面东北尤甚,可谓一将难求。

但无距科技却始终能够做到“无人机,有人来”。汇聚“第一资源”,靠什么?

“苏总挺义气”,梅森这样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实行持股和股权激励,让员工完成“打工者向老板”身份的转变,这种做法在民企已很普遍。但像无距科技一样,成立仅两年,就启动高比例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却不多见。

“认可度高”,冯洋这样说。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请专业机构设计完善的人才评估体系并不难,但真正畅通人才晋级通道,给人才提供充分施展的平台,却不容易。“我并非创业成员,来公司不到一年,就晋升至前50行列。”

“人才回流平台挺有作用”,市场部部长张洪银这样说。看准东北知名大学的理文科7∶1的高比例,盯住“北上广深”的核心技术人员里东北人占比大的现实,无距科技注重让“孔雀东北飞”。“从海外及‘北上广深’回流的技术人才,在我们企业占比达37.5%。”

有人说,无距科技有浓重的家乡情结,对此,苏文博高调认同:“爱家乡是人之天性,无距科技就是要为家乡争气、为振兴献力。”

也有人在投资谈判时,以营商环境差为由,劝无距科技离开沈阳。苏文博用无距科技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所获的大量帮助的事实,激烈反驳:“谁说辽宁营商环境不好,我第一个不同意!”

如今,背靠家乡的支持,携手优秀创新团队,以全国唯一一家实现多旋翼、直升机、固定翼无人机飞行控制器商业化企业的身份,以农业、安防及行业孵化产品、服务三大领域为核心,无距正努力打造无人机的“中国名片”,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