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落雁图》作者董邦达官至礼部尚书——

董家父子历事三朝保持两袖清风

辽宁日报 2020年04月16日

董邦达作《御制己丑春帖子图》。

曹雪芹设计的风筝。(北京故宫藏) (本文图片由沈阳故宫博物馆提供)

董邦达作《登兴安大岭歌图》。

董诰书扇面。(北京故宫藏)

董邦达作《青溪落雁图》。

本报记者 商 越

核心提示

“春色满园——沈阳故宫藏清代书画展”正在沈阳故宫博物馆开展,其中一幅《青溪落雁图》引人驻足。其作者是乾隆时期著名文臣董邦达。他出身农民,凭自己的努力考取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尤为让人称道的是,董邦达及其子董诰,均是书画大家。父子二人历事雍正、乾隆、嘉庆三朝,身居高位而清正廉洁,足为后世典范。

“艺林都被卿家占”:受乾隆推重的山水画大家

清朝官员董邦达画的《青溪落雁图》,纵144厘米,横46厘米,展现的是早春时节景色。图右上侧作者自题“青溪落雁”四个字,图右下侧有小字楷书,署款“臣董邦达恭画”,下钤“臣邦达印”白文方印。可以看出此画是画给乾隆皇帝的。

沈阳故宫博物馆研究馆员韩春艳告诉记者,此画景物由近及远,由清晰至模糊,视野开阔,意境悠远,是董邦达成熟时期的作品。董邦达善用枯笔勾勒、淡墨皴擦,画作线条圆润秀美。绘完山水主体后,常常用水墨法烘染,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充满古韵。据清代《国朝画征续录》记载,董邦达的画“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勾勒,皴擦多逸致,近又参之董(董源)、巨(巨然),天资既高,而好古复笃,自然超轶”。《清史稿》称,“邦达工山水,苍逸古厚。论者谓三董相承,为画家正轨,目源、其昌与邦达也。”因董邦达绘画风格取法董源、董其昌,被后世并称“三董”。

董邦达曾官至礼部尚书。他长期陪侍在乾隆皇帝身边,为天子解读典籍诗文,他的书画作品“深为今上(乾隆皇帝)所赏”,许多作品都是“上邀宸眷”,蒙赐御题。乾隆帝曾在董邦达的画上题诗曰:“吾于达也无间然,丰不觉繁俭不欠。前称北苑(指董源董北苑)后香光(指香光居士董其昌),艺林都被卿家占。”从诗中可知,乾隆将董邦达视为与自己无间的知己,认为他的山水画已达到繁简自如的境界,可与董源、董其昌齐名。乾隆还称赞董邦达的山水画意境悠远,激发了自己的诗兴,感叹道:“为他山水幽佳处,往往寻题趣有余。”可见乾隆帝对他的山水画的喜爱程度。

据清乾隆至嘉庆朝编撰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石渠初编》收录有董邦达书画作品19件,《石渠续编》收有董邦达书画作品139件,《石渠三编》更收有他书画作品112件,总数达270件。如此庞大的数量在清宫书画家中非常罕见,反映出清朝皇帝对董邦达作品的认可与欣赏。

沈阳故宫现珍藏董邦达真迹13件,这些藏品大多来自清宫旧藏,也有一少部分是在20世纪60年代从社会上征集来的。作品大多数是山水画,如《青溪落雁图》《登兴安大岭歌图》《秋林远岫图》《山庄杂兴图》等,另有植物画《三友图》、静物画《御制己丑春帖子图》。

“徘徊衢市饥且疲”:早年落魄京城,巧遇侍郎

董邦达(1699年-1769年)是浙江富阳(今杭州辖区)人,父祖辈均是农民。在清人况周颐《眉庐丛话》第一卷中,记载了董邦达早年的一段传奇经历:

青年董邦达进京赶考,住在武林会馆。后来盘缠花光,就搬到另一家旅馆暂住,但很快又交不起房费了。有一个老妇人叫刘媪,擅长相面术。她认为董邦达不会一直贫贱,就将自己多余的空房腾出来给董邦达住,并格外善待他。董邦达就在这里刻苦攻读,努力备考。但是放榜之日,仍名落孙山,让董邦达羞愧难当,无颜面去回复刘媪。

“徘徊衢市,饥且疲。”董邦达就这样漫无目的地在街市中徘徊。又饿又累,他就倚在道边一处高门旁。不知站了多久,忽然有人将门打开,问他是谁?董邦达如实相告。听说董邦达是个落榜的书生,此人面露喜色,将他让进屋,拿出一份红笺,请董邦达代写一份答谢柬,并署上某位侍郎的名字。写完,此人拿着谢柬送入内庭,出来之后,他殷勤地招待董邦达吃饭。等董吃完饭,此人细说详情。原来他是侍郎家的守门仆从,经人推荐也是刚来,正赶上侍郎安排写谢柬,就请董邦达代笔了,因为侍郎对谢柬赞不绝口,因此请董邦达留下来做代笔,许诺给一点微薄酬金。

董邦达欣然允诺。此后一切文书信件,都出自董邦达之手,侍郎看后都很满意,这个仆从则“掠美以自固”,将董邦达代笔认作自己的功劳,越来越受到信任。

过了一段时间,侍郎有机密的事情,召唤仆从到书房,命他当场拟稿,“仆惶窘”,憋了良久,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侍郎逼问之下,仆从只得如实交代。侍郎大惊,于是穿戴好衣冠来到客厅,请出董邦达相见,致歉说:“辱高贤久圂厮养,某之罪也。”于是请董邦达担任自己的记室,两人相处甚欢。

侍郎夫人有个贴身婢女,聪慧机敏,略通词翰。待到成年时,侍郎夫人要为她择婿嫁人,婢女执意不肯,说:“身虽贱,匹舆隶,非所堪,乃所愿,必如董先生,又安可得,宁终侍夫人耳。”女孩说自己不愿意嫁给隶役,想嫁给董先生那样的读书人。但是人家怎么可能看上自己,因此宁愿终身不嫁,侍候夫人一辈子!侍郎听到这番话,笑着说:“傻丫头,董先生才华横溢,飞黄腾达指日可待,怎么可能娶一个婢女做正房妻子呢?”

转眼到了中秋节,侍郎与董邦达月下对饮,酒酣耳热之时,讲起婢女所言,表示愿意将这痴心的女孩送给董邦达做妾。董邦达很是感慨:“小生落魄,行遍京师,无人青睐。被您提携,已经超出预期了。这个弱女子能怜才,一定也不是碌碌无为之人,焉敢妾之?正位也可。”侍郎一听,更加看重董邦达的为人,跟夫人一商量,就将婢女收为干女儿,再嫁给董邦达,这样董就成了侍郎家的女婿了。据浙江富阳史料记载,此侍郎即是后来升任吏部尚书的励廷仪。

一年之后,董邦达高中进士,后来又官至礼部尚书,董邦达的长子董诰,就是名重一时的“富阳相国”,董诰拜相时,太夫人还健在。此事被后人传为美谈。

“只有文章传子侄”:父子历事三朝没添一亩田

董邦达的长子董诰(1740年—1818年),继承了父亲的书画艺术才能和清廉正直的品质,与其父有“大、小董”之称,年轻时就崭露头角。《清史稿·董诰传》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董诰24岁高中探花,但“高宗因大臣子,改二甲第一”,因为董诰是大臣董邦达的儿子,乾隆皇帝将他改为二甲第一,即由探花改为金殿传胪。因金殿传胪就是为皇帝传话的人,往往被任命为皇帝近侍,这一改动属于明降暗升,为董诰日后登上相位铺平了道路。

董邦达、董诰父子二人历事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为官清正廉洁,董诰后来官至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屡担重任。乾隆晚年,和珅一手遮天,排除异己,而董诰却不同流合污,“支柱其间,遇事多所救正”,因此嘉庆帝即位后,对他信任有加。嘉庆四年(1799年),董诰参与了扳倒和珅的行动,此后成为嘉庆时期重要的辅臣。

董诰79岁去世时,嘉庆帝亲临祭奠,写哀诗赞叹其“世笃忠贞清节坚……染翰枢廷四十年,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嘉其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可见董氏父子的两袖清风,堪为后世典范。

史记

SHIJI

给曹雪芹写序

据《清史稿·董邦达传》记载,雍正元年,董邦达由贡生选拔入仕,在尚书励廷仪的推荐下,得以“在户部七品小京官上行走”,雍正十一年(1733年),董邦达35岁时,终于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取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之职。乾隆三年(1738年),他担任陕西乡试考官,后被授予右中允、侍读学士、顺天府乡试考官等职。

乾隆九年(1744年),为鉴定、著录清宫内府收藏的历代书画,乾隆帝特命当朝大臣张照、梁诗正、励宗万、张若霭及董邦达等人编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书,董邦达被召回内廷。次年,董邦达等人编撰完成《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编卷,由此开创了清宫典藏著录之风。乾隆十二年(1747年),董邦达奉旨进入南书房,提升为内阁大学士,成为皇帝身边的亲信重臣,后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赐紫禁城骑马。乾隆帝每每出巡,总让董邦达在身边扈从。

董邦达为人正派,做官清廉。他的好友中有一位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据清皇室宗亲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记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腊月廿四,敦敏为鉴别古画,邀请好友董邦达、曹雪芹、过子和、于叔度等到自家懋斋聚会。这次聚会后,董邦达为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作了序言,还叮嘱敦敏撰写了一篇《瓶湖懋斋记盛》留念。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本制作风筝的书呢?他在《南鹞北鸢考工志》序中说,他的朋友于叔度,当兵打仗伤了脚,无法养活一家老小,生计艰难,无奈之下向曹雪芹借贷。闲谈中,于叔度向曹雪芹提到,京城某公子哥买风筝一掷数十金,足够他全家数月花销。长于扎风筝的曹雪芹灵机一动,就随手扎了几个给他拿去卖。“不想三五风筝,竟或重酬”,于叔度非常欢喜,满载鸭酒时蔬冒雪来谢。曹雪芹由此顿悟,要将扎风筝的手艺汇集成篇,“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要让老弱病残都能学得一技,自食其力。

曹雪芹卓绝的扎糊彩绘风筝技艺,让董邦达赞叹,曹雪芹救死扶伤的济世情怀更让董邦达感佩。因此董邦达在《南鹞北鸢考工志》序中说:“曹子雪芹悯废疾无告之穷民……谋之客观存在技艺自养之道;厥功之伟,曷可计量也哉……愚以为济人以财,只能解其燃眉之急,济人以艺,斯足养其数口之家矣,是以知此书之必传也,与其谓之立言,何如谓之立德。”高度赞赏好友的有德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