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的深刻意蕴

辽宁日报 2020年04月16日

李 英 王天楠

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是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以实践为本体论基础,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与认知模式,体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坚持实践本体论

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本体论基础。这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最终服务于实践。在哲学上,所谓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人们创造观念存在,之后又把观念存在转变成现实,最终用实践检验观念存在。党在政治生态建设中自觉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逻辑。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正风肃纪与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政治生态”概念。2015年,纪律处分条例、廉洁自律准则、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相继出台,2016年,党内监督条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颁布,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转向建立“不能腐”的规章制度上来。在此实践基础上,党中央先后提出政治生态的判断标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目标、驱动力量、现实路径与根本保障等,初步构建起政治生态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系统部署,纪检监察制度全面铺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拓展,反腐败斗争走向构建“不能腐”的制度体系与“不想腐”的思想体系阶段。与此同时,随着突出政治建设、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结合、“破”“立”结合以“立”为主等理论的提出,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并得到升华、走向成熟。由上述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源于实践、服务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一系列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色。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自觉运用

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在处理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上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规律反映事物内部既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统一的关系。斗争,即矛盾双方的对立属性;统一,即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中,权力与权利是一对基本范畴。权力与权利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即权力源于人民的权利,权力的目的是实现人民的权利,两者具有统一性。同时,人民的权利是有效制约权力的手段,两者又具有对立性。因此,只有处理好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用量变质变规律分析政治生态治理过程中治标与治本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解决政治生态中的“四风”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提出的目标,都要分清轻重缓急,从实际出发进行细化和量化,然后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加以实施,使措施和目标配套,把目标要求落到实处。” 这里,解决当前问题,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一个个目标就是通过量变的积累为质的飞跃奠定基础。

政治生态治理中自觉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一规律揭示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表明任何肯定自身存在的事物内部都包含否定方面,由于这一否定反作用及其发展,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而后,再由否定进而达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新政治生态的营造就是不断的“破”与“立”——“破”就是要破除腐败产生的根源与土壤,“立”就是要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健全选人用人管人制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地否定,否定之否定,最终不断提升政治生态治理水平。

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与认知模式

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与认知模式。

第一,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体现系统的思维方式。它把政治系统看作有机生命体,并赋予其平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征。平衡性要求系统有自我调控能力,权力关系上保持平衡,即权力运行维度上,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平衡;权力配置维度上,构建合理分权、适度放权、适当限权的平衡性权力结构。动态性要求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与资源交换并与外部环境形成输入-输出-反馈的循环。开放性要求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进行变革,进而保持系统的生机和活力。动态性与开放性集中体现在政府运行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利益表达环节,立足民意、遵循民愿、了解民情,拓宽利益表达的民主渠道;利益综合环节,按照民主原则协调、沟通好各方利益;决策环节,有效地把人民的诉求通过民主程序转换成权威性政策;反馈环节,建立正面反馈与负面反馈相结合、自我反馈与外部反馈相配套、上层反馈与下层反馈相衔接的机制。

第二,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运用整体性思维。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诠释政治现象,从整体上解析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与根源。整体性思维将政治生态治理融于宏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网,能够有效吸纳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部门和个人参与治理,形成整体合力。由此,有效搭建起各系统间的关联链条,并通过整体性治理实现各系统间的平衡对称、开放交流、协调互助。

第三,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的建构,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认知过程。政治生态是对政治生活环境与状态生动、直观的描述,而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是将这一感性描述提升到理性认知层面,进而形成一套体系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不断发展、成熟,并用以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进而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由理论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本文为2019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