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秸秆 不旋地 不起垄

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地里显身手

辽宁日报 2020年04月16日

本报记者 王笑梅

不清理秸秆、不旋地、不起垄,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的保护性耕作农田里,盛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台台免耕播种机往来作业,进行玉米免耕播种施肥。

随着各地春耕播种陆续开始,我省将大力推广这种不需要清理秸秆就可以直接进行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据了解,按照国家最近出台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及我省要求,今年全省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将达800万亩,投入补贴资金3.2亿元,其中昌图县要完成115万亩。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是这套适合东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农机配套体系的主要研创单位。“秸秆覆盖免耕有四大好处。”生态所研究员张旭东说,一是抗旱保墒,相当于增加40毫米至50毫米降水,这对十年九春寒的辽宁极为宝贵;二是增加土壤养分;三是保护环境和土壤,减少农田扬沙,减少土壤水蚀风蚀,避免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四是减肥增产,该技术可减少化肥使用20%至25%,减少人工投入30%,粮食稳定增产5%至10%。

为更好推广应用这一耕作技术,生态所起草了技术规范,建立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推广示范网络,形成科研单位、农业部门、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示范推广模式,还参与研发了免耕播种机及配套机具。

同传统耕作模式相比,这种保护性耕作更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与生态所建立起合作关系,让盛泰合作社有底气购置多台免耕机具。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说:“没引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前,秸秆处理对我们是一个大问题,不敢多包地。采用新技术不仅能大规模包地,每亩还可降低成本100多元,产量也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