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鹏 本报记者 蔡晓华
3月24日,记者驱车来到宽甸满族自治县牛毛坞镇小城子村,映入眼帘的是蔚为壮观的一栋栋钢架结构食用菌大棚。掀开大棚的帘子记者看到,几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菌棒上香菇、花菇长势喜人。“这茬蘑菇是去年11月种的,从目前的长势看,再有一个多月就能上市,预计一年下来收入在2万元左右。”宽甸县牛毛坞镇小城子村村委会主任胡仁智对记者说。
小城子村有良好的食用菌种植基础,因零散种植,形不成规模,导致发展缓慢。2017年,在驻丹东部队的帮扶下,镇村整合多项扶贫资金65.7万元,建成钢架结构食用菌大棚28栋和200多平方米的冷库。有了这些基础条件,村里还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吸收为社员,实现“有钱大家赚、风险共承担”的产业发展模式。
胡仁智给记者算了笔账,村民租用大棚种植香菇,每栋可种植1万棒香菇,年产菇7茬到8茬。一年下来,每栋大棚的利润在2万元左右,这既解决了种植户建大棚资金不足的困难,又帮助其实现产业发展。同时也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冷库外租每年收入3万余元,28个大棚出租年收入7万元,去年村里已经用这笔钱为160户贫困户分红,为32户予以大病救助。此外,菇棚的日常管理和采摘,都优先安排贫困户前来务工,每人平均一天能收入五六十元,农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起来了。
“既能打工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不出村就实现了脱贫,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正在菇棚干活的村民王兴红高兴地说,她丈夫身体不好,孩子上学,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如今,她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分红+务工收益”,年收入达1.5万余元。一家人生活信心十足,去年还装修了房子,换上铝合金门窗、加装储粮仓、翻修水泥院面,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村里基础设施也日新月异,在驻丹部队帮扶下,4年来,村里硬化乡村道路17公里,修建桥涵7座,新建文化广场1500平方米,完善了3个村级卫生室设施,昔日贫困的小山村正在朝着整洁、富裕、美丽的新农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