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丰补歉,化危为机

辽宁日报 2020年03月30日

孙大卫

近日,在一次会议中,我省提出要支持、引导企业开足马力、以丰补歉,努力把疫情影响抢回来、补回来。

以丰补歉,原是指把丰年积余的粮食储备起来,留待灾年歉收时使用。在当前形势下,则是指通过精心准备,营造各种有利于发展的条件,继而创造丰硕成果,来弥补已经遭受的损失。

何以为丰,以何为丰?

纵向看,产业链条要“丰”。当下,产业链整体实力强弱是成败的关键。从区域看,我省工业门类齐全,具备将产业“链”起来的基础,或将迎来新机遇。从企业看,某种程度上,疫情成为转型发展的“催化剂”。部分企业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在链条中占据了有利位置。把“盘子”做大,不仅可缓燃眉之急,还可为长远发展蓄力。

横向看,产品类别要“丰”。连日来,很多硬件、软件“两手硬”的公司,不仅订单未断、客户未减,而且做出了增量。以沈阳某企业为例,主业是通信基础设施安装,春节期间紧急研发出即便不现场施工也可提升通信业务承载能力的新软件,实现了堤内损失堤外补。防疫,让“远程复工”、“免见面”外包服务、“云签约”、线上问诊等产品快速发展,出现了“新蛋糕”。抓住机会,开发适应市场进程的工业互联网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可打开新的局面。

长远看,技术创新要“丰”。剖析复工数据可以发现,侧重于技术研发或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小,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由此可见,创新不仅是发展动力,也是应对风险的第一支撑,必须坚定不移走技术驱动型的发展道路。

向奔腾的大河里扔块石头,会掀起一时波澜,但不可能改变向前之势。当前的疫情虽然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但是也应当看到“危”中存“机”,企业应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转“危”为“机”,牢牢把握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