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啦!”

——中国医大一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抢救重症患者纪实
辽宁日报 2020年03月27日

图为医护人员正在研究救治方案。本报记者 杨靖岫 姜义双 摄

本报特派武汉记者 姜义双 杨靖岫

春到江城,樱花静开。然而,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一个重症病区内,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却一刻也没有停止。

在过去的45天,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医疗队的勇士们,就是在这里夜以继日地与死神较量着。虽然听不到枪炮轰鸣,看不到硝烟弥漫,但却能看到求生的眼神,感受到以生命护佑生命的人间大爱,自然也能听到这世界上最动听的表达:“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啦!”这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患者对英雄的至高信任!

截至3月25日,这支医疗队已救治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174名,治愈患者117名。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100%的努力 ”

2月10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医疗队抵达武汉;2月11日,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13楼东重症危重症隔离病区。医疗队60名队员中有30名医生、30名护士,平均年龄不到40岁,年富力强。

“都是各科室的骨干,能扛、能造、能打硬仗!”队员精干强悍,领队王振宁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更不含糊,“不放弃一个病人!”

然而面对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命悬一线的危重症患者,在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救治成功绝非易事。

2月20日上午,一名依靠呼吸机辅助呼吸的77岁危重患者突发气胸,血氧饱和度瞬间下降到86%,危在旦夕。正在病房的栾正刚立即组织抢救,耿峰紧急穿刺放气,使患者生命体征得以维持。但新冠肺炎的特点就是肺纤维化,气胸发生概率非常高。为降低患者风险,王振宁迅速组织于娜、刘璠、李文雅、牛猛、张松紧急进行床旁胸腔闭式引流及负压吸引术。然而,患者从胸腔喷溅出的积液可能带有病毒,每一步操作都考验着医生的专业水平。消毒、切口、置管、引流、缝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引流管顺利排出气体,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而队员们已浑身湿透。

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13楼东重症病区,类似的“生死营救”时常发生。每当此时,队员们就像无畏的战士,冒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风险挺身而出。

“不管多重的病人,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到100%的努力 。”栾正刚说。

医疗组长于娜说:“身穿这身白衣,就要为守护生命用尽全力。”

在重症病房,有不少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救治难度大。为此,医疗队一方面根据队员专业分别组成呼吸支持、气管插管、清肺、ECMO、CRRT等专科小组,一方面精准施治,独自开展多项操作,包括无创通气、有创通气、肺保护通气、俯卧位通气等多种呼吸支持治疗;为突发气胸的危重症患者实施紧急床旁胸腔闭式引流术;为气管插管患者施行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气道探查及吸痰;为减轻危重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开展了中心静脉穿刺及血液透析滤过及吸附等一系列治疗。

同时,医疗队通过建立各种应急预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利用互联网建立形式多样的诊疗平台,组织开展危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等,突破救治瓶颈,提高救治成效。

在医疗队的不懈努力下,许多感到无望的患者重树信心:“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啦!”

“你们的爱让我们终生难忘!”

“透过护目镜看到你们认真的眼神和每句坚定的加油,让我们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虽然看不到你们的面容,但你们的爱让我们终生难忘!”

这是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13楼东病区患者写给医护人员感谢信中的内容。40多天里,医疗队收到患者写来的书面感谢信22封还有大量致谢微信。

由于住院期间没有家属陪伴,不少患者因恐惧、担忧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病房里的护士就是最接近他们的人。每名护士不仅要完成专科护理任务,同时还承担了护理员、保洁员、心理疏导员的工作。每个班次只有6到7名护士,需要辅助45至50名患者,工作量是平日的3倍多。”护理领队高丽红说。

尽管工作繁重,但护理质量丝毫没有降低。在高丽红的带领下,护理团队实施“贴近患者、用心服务”的优质护理:每天为重症患者测量6次生命体征,每小时为危重症患者测量生命体征,为腹泻、失禁患者清理大小便,为食欲差的患者补充营养,为进食困难高龄患者调整饮食……凡是患者提出的需求她们都想尽办法满足。

“做这些事,在平时也不算啥。但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隔离衣,戴着面屏和两层口罩操作,稍一走动,就浑身是汗。”护士周野说,“到下班时,那感觉就像是戴着口罩长跑。”

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有创通气、肺保护通气、俯卧通气、ECMO、床旁血滤等一系列高难度治疗手段,这就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

护理团队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在W13东病区独立开展了第一例血液透析;熟练应用俯卧位通气技术,改善重症患者病情;改良了吸痰用具,极大降低了暴露风险;实施重患护理查房,显著提升了护理质量。

经过医疗队的科学救治、精心护理,许多患者重获新生。一位老画家在出院时写给医疗队的感谢信中说:“你们用自己的命来救我们的命,这是何等崇高!感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