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互相疗愈

辽宁日报 2020年03月25日

本报记者  张  瑜

提示

有人说:“拉开人生帷幕的人是护士,拉上人生帷幕的人也是护士。”从出生至生命终结的旅途中,人总会有生病的某个时刻,在与病魔的抗争中,都会需要护士的护理和陪伴。护士不仅与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进程产生关系,同时,患者的病痛、苦难也会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拥有专业背景和经验之下,护士们怎样直面疾病和生死?如何处理护理中的挑战和压力?怎么看待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职业价值?在《护士的故事》这本书中,你能找到一些答案。

▶护理并不是来自书本或学术理论

作为护士,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护理。《护士的故事》显然与护理有关。护理一词早在160多年前就出现了。1859年12月,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护理札记》中写道:“我们没有更好的语言,来表示护理这一词语,所以就使用了‘护理’这二字。”在医疗领域,一直有着“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说法,足见护理工作在帮助病人战胜病魔、实现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护理工作对病人来说不可或缺,可对从业者来说,意味着辛苦和付出,需要决心和勇气。作为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南丁格尔放弃高贵的地位和优裕的生活,把一生贡献给当时不受人们重视的护理事业。尽管本书的作者克里斯蒂·沃森对南丁格尔充满崇拜和敬仰,但与南丁格尔的坚定不同,她在《序言》里回忆了自己当时选择这份工作时的状态——“护士并不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工作”。但17岁时,沃森还是受到母亲以及社区护士的影响,选择加入护士队伍之中,这对当时看到血就会犯晕的她而言,意味着挑战的开始。尽管她曾经给小学同学“检查他们的淋巴结”和“挨个翻他们的眼皮”,但真正的护理工作远不止这些。虽然近代护理起步于中世纪之后生物医学发展的基础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具备某些生物学、医学、化学等知识和经验的人就能胜任护理工作,因为“真正的护理并不是来自书本或学术理论”。

人类一直都在与疾病作斗争,沃森讲述的护理故事都发生在护理不同的患者之时。尽管护理的患者年龄不同,病症各异,科室变换,但似乎有一种共同的护理精神和信念一直指引着沃森。在做精神健康护理之初,沃森第一天上班就遭到患者海莉的戏弄,但她之后与海莉成了互相聊天、互开玩笑的“朋友”;在看到患者德里克自杀之时,她意识到“精神健康护理成了没有拉环的手榴弹,这世界上的捕梦网还远远不够”;在目睹整个分娩过程之后,助产士弗朗西丝的话也深深地印在沃森的脑海——“出生与死亡携手而至……”

沃森对自己20年的护理工作生活描述细致,真切感人。她带着我们一起走进病房,直击每一种救护现场,以娴熟的笔法记录下感人的护理经历,历经出生到死亡,看护患者的年龄跨越了从呱呱坠地的早产婴儿到92岁高龄的幽默老人,救护场所自普通病房转换到儿科病房、急诊病房、内科病房等,护理对象涵盖罹患身体疾病的患者到精神疾病的患者……这种回忆式的写作,细腻真实,感悟深刻,作家蕾秋·乔伊斯评价它是“一本优美的回忆录。温柔、勇敢、发人深省,一字一句都满怀悲悯……”

沃森更多的是想告诉我们,护士除了具备清洁卫生、打针、看护等专业知识外,出自心灵的护理对病人更重要。正如沃森在文中所指,“同情、怜悯、共情,这是历史告诉我们造就一名好护士的品质。”“最好的护理也出自心灵,而非头脑。”“护理就像诗歌,是跨越隐喻和实际含义的边界所在。”

▶护理他人也是疗愈自己

拥有20年护士生涯的沃森认为,自己为护理工作付出许多,但收获更多,这份“非凡事业”让她带给患者周到细致的护理,同时给她带来悲伤与喜乐,护理他人也是疗愈自己。

在书中,沃森回忆了各种护理经历,而在对每一个救护场面的回忆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她总在试图寻求让患者身体感到舒适、心灵得到抚慰的方式和方法。比如,考虑到当时英国的社会环境,沃森对感到胸痛的贝蒂的照护是给她找来取暖设备和食物;为了让11岁的女孩做腰椎穿刺时减轻痛苦,沃森找来她最爱的音乐并调好音调,以便检查的同时为她播放。的确,护理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琐碎的日常任务,对病人的善良和温柔让护理的内核延展,悲悯和共情让病痛变得没那么可怕,因为“有爱的地方就没有那么黑暗”。

护理他人让患者找到了生的希望,但护士们在护理他人的过程中,过多接触悲伤故事,反复吞咽悲恸之后,也会陷入情感疲劳,甚至引起心理问题,作者试图在书中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予以更多关注。病痛和绝望最易导致从业者心理上的问题,医护们夜以继日穿梭在病痛环境中、对患者悉心的照料却未能换来治愈、医疗机制和现实社会问题叠加、受到个人生活问题困扰等,这些都会让他们变得封闭起来,感到“疲劳”,甚至麻木。沃森提到自己曾有一段无比艰难的“同情疲劳”时期,她也会犯低级错误,最严重的一次,她差点因为误剪掉插管“加速”了患者死亡。特别是在工作中,她还发现“一些病例会导致护理人员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护士和医生就像患者一样,有时候没办法痊愈,只是活下来了而已”。在书中,对护士心理健康问题的担忧,相关部门和机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漠视,似乎一直困扰着沃森。此外,她还以护士的视角关注儿童肥胖问题、老人护理问题、家暴问题、住房问题、医疗体系问题……这也引起作家亚当·凯的共鸣,他说:“这本书让我哭,让我笑,让我思考,也让我去理解、赞赏护士这个从未受到应有尊重的职业。”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沃森在不同的科室护理他人,从这些悲伤的故事里,她也找到自己不断前行的力量。在看到被虐待的儿童凯蒂之后,她决定收养一个孩子,因为“领养很像护理——有能力去爱陌生人”。在照看被她收养的儿子的过程中,护理又教给了她爱心,让她和她的儿子免受收养带来的二次创伤。如她所言,“我找回了自己对一切事物的真切感受,他让我成了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更好的母亲,一个更好的人类”。而在护理过肿瘤病房的病人后,沃森悟出生活的真谛:“生活得幸福快乐,要珍惜那些支撑我们一路走来的东西——不是物质上的拥有,而是爱、善良和希望。”但真正让沃森体会到护理的价值所在,是在她的父亲罹患肺癌之后,因为在谢丽尔周到的护理下,她的父亲有尊严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沃森深受触动,这让她更深刻地明白:“护理不仅是护理身体,更是护理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