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一家四警吹响抗疫“集结号”

辽宁日报 2020年03月25日

大连一家四警抗疫组照(左起分别为曲桂珍、张金萍、陈星育、曲晓飞)。(本版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报记者 吕 丽

核心提示

大连姑娘曲晓飞,与父母、爱人同穿“公安蓝”,在今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一家四警以“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的坚守,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无论老公安还是新生代,他们把职业当成事业,把事业做出情怀,形成了源于共同职业习惯的家风。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和谐默契, 正是这个公安家庭朴实家风的最好诠释。

采访曲晓飞,特意选在一个她能休息的周末。作为大连市公安局甘井子分局辛寨子派出所的户籍内勤,她平日里实在有点儿忙。辖区内动迁户、外来户特别多,工作量很大,中午饭常常顾不上吃。疫情期间,考虑到特殊人群出行不便,她还主动上门提供户籍服务,很难找到一整块时间唠唠自己的家庭。

然而刚联系上,还没等说到正题,曲晓飞又向记者表示抱歉,她得赶紧去给2岁的儿子寄奶粉,帮她照看孩子的表姐已经催过好几次了,说再不寄奶粉,孩子就断顿了。

40多天没和孩子见面,曲晓飞与儿子中间的阻隔不仅是78公里的地理距离,这其中还有疫情期间的特殊性,更有坚守岗位的职责所在,“没办法,他也是人民警察的孩子,就像我小时候一样,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慢慢学会了接受和克服生活上的困难,等他长大就能理解了,你看,我不也选择当了一名人民警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988年,曲晓飞出生在大连市普兰店区,父亲曲桂珍和母亲张金萍都是基层民警。在“双警”家庭出生、长大,曲晓飞说她和同龄孩子相比,早早就学会了自立,因为父母能给的陪伴实在太少了。

“我给你讲几件事,你就知道我是怎么在公安家庭长大的了,哈哈……”当记者问起曲晓飞成长在公安家庭的感受,她忽然变得健谈起来。

“我对小时候的记忆就是五六岁时就常自己一个人在家了,包括晚上。我爸妈都要值班,实在没人照看,就把我锁在家里。”曲晓飞说她现在还保留着一个习惯,就是晚上家里所有灯都要开着,“这是小时候为给自己壮胆儿落下的毛病,除了这个,我现在还打怵吃面条,因为初中时,赶上我妈出差、我爸办案,我爸就在家附近一个面馆交了一个月的饭钱,让我足足吃了一个月的面条,实在是吃伤了,哈哈哈!”虽然说的时候口气轻松像讲笑话,但曲晓飞说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当人民警察孩子的苦。

“我爸妈属于对工作特别认真的人,时刻保持自己的在岗状态。我后来也当了人民警察,才真正理解了,他们不是不爱我、不想管我,是真没时间、顾不上。”曲晓飞说,只有上小学的第一天,父母送过她一次,此后一直到高考,都是她一个人上下学。

“有时也能和同学结伴走,但我家离学校最远,总有一段路得是自己走。大概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赶上下大雪,我忘了带家门钥匙,用公用电话给我爸打电话,问他能不能回来送钥匙。我爸为了保护我,从来不让我去他单位,因为他办案会和一些嫌疑人打交道,不敢让这些人认识我。结果我爸说在忙,回不来,让我自己找地方待一会儿。那天楼里还有一家在办丧事,我很害怕,不敢待在楼道里,就在外面等,天都很黑很黑了,我爸才回来,而我的鞋都湿透了,脚也冻得都麻木了……”

一口气讲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曲晓飞忽然沉默了一阵,然后说:“虽然我无数次说过,要是我爸妈不是民警多好,那样我也能像同学一样,可以和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但最终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还是在可以有很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坚定地报考了警校。是不是很奇怪?真的就像那首歌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想法的改变是因为一个偶然情况,但其实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我爸妈那么多年表现出来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曲晓飞说的偶然情况发生在她高考前夕。一天,一个陌生男子找上门来,一定要请曲桂珍吃饭,感谢十几年前的“救命之恩”。原来,这个男子16岁时曾因无证骑无牌照“摩的”而被曲桂珍拦停,曲桂珍得知他父母去世后与爷爷生活,不得不过早地出来谋生,就劝导他要做守法合规的事,临了还塞给他100元钱。

“就是你爸爸当年的这个举动,改变了我的一生。他是让人尊敬的好民警,我非常感激他。”曲晓飞说,到现在她都记得那个大哥哥对她说的话。后来,她又很认真地向父母询问了当民警的职业感受,最后决定报考警校。“我爸妈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是特别接地气的民警,我从未听到他们对这个职业有怨言,当他们帮人追回损失或者解决了啥难事,人家高兴,他们俩也挺乐和,是很真实的那种职业幸福感。”

2006年,曲晓飞考入辽宁警察学院网络安全本科专业,毕业后就在辛寨子派出所当户籍内勤,一晃从警也近10年了。她说,现在她越发明白当年父母说的话:“做民警,生活不一定富有,但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很真实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更有意思的是,曲晓飞不但自己成了一名人民警察,2016年,她同样找了一名人民警察组建了家庭,三警之家从此变成四警之家。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曲桂珍现在是大连市公安局普兰店分局经侦大队的民警,也是这个四警之家的“掌门人”。从“国防绿”到“公安蓝”,这名从军、从警近40年的大家长,说起四口之家,就用了一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曲桂珍1978年从普兰店入伍,后考入军校,1989年转业回家乡,除去在司法局等单位工作的几年,有20年的时间都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人民警察的职业特点确实是无法做到更多地照顾家庭,像我当年周一到周五都在单位,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晓飞讲她小时候下雪天在外面等,直到天黑我才回来送钥匙的事,我也记得很清楚。看到孩子冻成那样,我也很心疼,但所里有那么多老百姓等着办事,我哪能扔下他们不管只顾自己小家啊。晓飞她妈有几年是在监狱工作,平时也回不了家。”曲桂珍说,这么多年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家庭和孩子,但并没有影响家庭和睦,相反一家人很亲,因为一家子都是豁达、不爱计较的人,“我爱人和女儿的性格都有点儿像男同志,有委屈、遇到难事也不抱怨和叽叽歪歪,包括后进这个家的女婿陈星育,也都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虽然团聚的时候不多,但每次聚到一起都高高兴兴,很珍惜。”

让曲桂珍很满意的女婿陈星育是丹东人,目前在大连市公安局法制支队工作,2009年,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毕业后来到大连工作。陈星育说,是与曲晓飞的缘分,让他进入了这个简单又幸福的公安家庭。“其实,我们虽然都是民警,但作为一个普通家庭,每天生活、工作与别人并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因为职业的关系,加班会多一些,陪老人和孩子的时间会少一些。”

1984年出生的陈星育性格实在,说话坦诚。他说,“如果说公安家庭有多特殊,说到底还是大家把职业的荣誉感看得很重,因此比别人更能接受平淡、接受付出、接受聚少离多的现实,同时也能做到相互理解。”

曲晓飞说她很同意爱人的观点,“我2016年把陈星育介绍给我爸妈时也曾对他们说过,看到你们恩爱的样子,我相信自己也会幸福,因为同为人民警察,能相互理解,日子也就过好了。”

曲晓飞的母亲张金萍是大连市公安局普兰店分局禁毒大队的民警,2019年底,她的心脏做了一个大手术,一直在恢复调养。疫情来了,这位1985年就从警的老民警又冲到了一线,最近在忙着帮企业做疫情防控,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她虽然身体很疲惫,但说话依然爽快,“我们就是普通的公安家庭,想法也都很朴素,就是绝对不能给职业抹黑。这么多年,我和孩子她爸都在基层为老百姓服务,群众认可就是最大的褒奖,现在看到孩子们也都做得很好,感觉很欣慰、很幸福。”

张金萍说,作为人民警察,奉献、付出并不觉得苦,因为这是职责所在,就像这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全家都上阵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只能把2岁的小外孙托付给亲戚照看,虽然不舍得,心里也酸酸的,但没有人抱怨,各自坚守岗位,“穿着这身警服,进了这个家门,大家都习惯了以工作为重,这就是我们家的做派。”

“特殊时期一家人更要相互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曲晓飞提前结束春节假期回到工作岗位,原本生完孩子后身体一直不太好,加上连续工作过度疲劳,有一天她在岗位上昏倒了。

“我当时完全不省人事,现在想想都挺后怕的。”曲晓飞说, 第二天她照常上班,不是她的恢复能力有多强,而是出于人民警察的责任感,“疫情来得突然,又逢春节期间,户籍方面的事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大事,耽误不得,我必须保证在岗。”

曲晓飞说的确实没错,当时辖区内一个新生儿查出患有重大疾病,需立刻办理户口和保险,到指定医院手术。接到求助电话,曲晓飞一边安抚焦急的家长,一边从快从速办理,在孩子尚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时,就为其办理完落户手续。春节后这段时间,曲晓飞为辖区群众提供预约服务、登门服务上百次。

“我妈也做过内勤民警,她对我说,在窗口岗位,千万别觉得人家来办的事小,在人家眼里这都是大事,咱不能怠慢。”曲晓飞说她一直记着这些话,保证自己在岗时尽心尽力为辖区群众服务好,解决实际困难。

曲晓飞第二天照常上班,让陈星育既心疼又担心,但同是人民警察,他理解也支持妻子的选择,“我每天先送她上班然后再赶到单位,差不多能绕20多公里,能做的就尽量多做一些吧,我们同是人民警察也是战友,特殊时期一家人更要相互支持。”

与曲晓飞一样,陈星育在战“疫”路上也不轻松,每天要对支队里的民警、辅警进行疫情防控筛查,上报防护情况,确保内部防护到位,还要完成组织成立战时党员突击队等一系列任务。“都是本职工作,要说起来,我身边的同事哪家没困难啊,大家不都在克服吗?”陈星育说,身为人民警察,这都是必须扛起来的责任。

和女儿女婿一样,即将退休的曲桂珍和手术后的张金萍老两口,也同样冲到了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一个逐户核查外来人员,一个到辖区企业逐家检查落实情况,核查返工人员,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国家需要的时候,人民警察冲到最前面责无旁贷,我和孩子他爸说了,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张金萍说,这是大连全体公安人的承诺。

疫情发生后,曲晓飞、陈星育在大连市内坚守岗位,曲桂珍、张金萍在普兰店区基层抗疫一线。为了避免感染传播风险,曲晓飞和陈星育2岁的儿子先是被送到曲晓飞的姑姑家,让姑姑帮忙带,后来又送到曲晓飞的表姐家照看,5口人早日团聚成了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愿望。

曲晓飞说非常想念孩子,每天只能通过视频看看孩子的情况,“现在新闻上关于疫情的数字越来越振奋人心,我们一家四口经常互相鼓劲:再咬牙坚持一阵,离咱们全家团圆的日子不远了。”

补记

情怀

采访曲晓飞一家的过程,很麻烦,需要分别联系、多次相约。因为疫情缘故和工作需要,一家四口分处两地,并且都很忙。当绝大多数人待在家里就是为抗疫做贡献的时候,他们和医务工作者一样,也是特殊时期的逆行者。

但真正与这一家人沟通起来,又感觉非常顺畅,因为在四个人身上能找到一种默契,这份默契源于共同的职业习惯而形成的稳定气质——忠于职守、甘于付出,同时还有家风、家训看似无字实则有形的传承。

比如,说到和2岁的儿子分离长达40多天没见面,在80后的曲晓飞脸上、口中,感受不到委屈和矫情,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出于职业习惯的淡定和坚忍,而这也是公安家庭的氛围熏陶所致。

比如,刚刚经历完一场生死考验的大手术,张金萍依然主动请缨投身抗疫一线而且毫不懈怠。知情人说,她每天都是提前一个多小时从家里出发,步行5公里走到单位的。“没什么,走惯了,不值得说。”张金萍的谦虚里展现着一名老公安人的情怀。

再比如,与曲桂珍、陈星育说到公安家庭的和谐与稳定,“相互理解”是两个人高度重合的观点,曲桂珍“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说法得到充分印证。

既是家人,又是战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曲晓飞说,当年报考警校时,还对父母说的职业荣誉感、幸福感似懂非懂,随着从警时间越来越长,就越能理解和感受。而陈星育也同样说到了身着警服,很多同事已经把职业当成事业,把工作变为内在的自觉和主动,因此会有满满的幸福感。

虽然曲桂珍说家里并没有家训之类的明确内容,但采访结束,无论老公安还是新生代,把职业当成事业,把事业做出情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情怀不变”已成为一家四警故事的核心,而深入骨髓的“忠诚、奉献和坚守”,既是他们的职业习惯,也成了自然的生活方式。

一家四警共同的一句“职责所在”,朴素又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