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街道办事处佟家峪村将家文化融入“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本报记者 万 重 摄
“村民评理说事点”成了嘉华社区居民说事、议事、调事的“聚会厅”。本报记者 万 重 摄
本报记者 金晓玲
核心提示
基层是人民群众的家园,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和深厚支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着眼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我省将“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列为今年要做好做实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沈阳市将相关工作纳入2020年“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重点工作内容。
统筹推进“两手抓”、奋力夺取“双胜利”,浑南区一手严而又严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一手紧而又紧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218个“村民评理说事点”,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全域覆盖,为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夯实基层根基。
抗击疫情最关键阶段,某村已经订好酒店的十余场寿宴被妥善劝停;春耕在即,沉积多年的土地分割纠纷抢在农时之前及时化解;复工复产带动务工热潮,拿到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正安心投身于新的岗位;梳理村财务管理、宅基地审批等涉及决策管理事项,制定“小微权力清单”,乡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正在逐步实现……
一个多月的实际运行证明:“村民评理说事点”已经成为浑南人说事、议事、调事的新平台和“聚会厅”,基层群众自治的内生动力、干群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正在被激发释放。
抓紧顶层设计
立足区情实际 明晰工作路径
基层社会治理是什么?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它可以是具象的“小巷总理”,是天天能碰见的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是“矛盾有地说”“纠纷有人管”“问事有回音”“身边的事能做主能参与”,它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总和与全部。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围绕群众所盼所想,去年底,辽宁将在全省行政村设立“村民评理说事点”列为2020年要着力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一重要决定,为浑南区打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通道等关键环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今年以来,浑南区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同时,按照省、市总体工作部署,积极对标学习村民评理说事的宁波模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区情实际、厘清工作思路,抓紧顶层设计、指引工作方向,全力推进“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继1月16日全区召开动员部署会议之后,2月24日,区委常委会结合疫情防控对“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进行专项推进;年初至今,区主要领导数次到基层调研走访。
强化组织领导,夯实机制保障。浑南区第一时间成立“村民评理说事点”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区委常委任副组长,区委、区政府两办印发了《浑南区“村民评理说事点”工作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专项工作;将“村民评理说事点”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为全面铺开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加强学习领会,落实省、市要求。一方面,深入学习领会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村民评理说事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行“村民评理说事点”工作意见》等文件精神,对“村民评理说事点”的工作目标、内容、措施和要求做到学清、弄懂、吃透。另一方面,在制定方案时原汁原味贯彻落实省、市要求,以省、市提出的“开门说事、评理调事、便民答事”为主要内容,结合实际设计了评理说事环节,明确了选址原则和方向,把握“七个一”建设标准,制定完善全区方案。
打造两大中心,提供全面支撑。今年以来,浑南区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着手建立1个区级实践中心、10个街道实践站和218个社区实践所,并将其全面纳入评理说事工作体系;开展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建设,运用大数据等智慧化手段,整合数字化城管、综合执法、应急指挥、民意诉求、信访维稳等工作内容,构建中心平台统一受理调度、街道社区属地管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程监督考评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新体系。
筑牢阵地堡垒
共建共治共享 凝聚发展合力
目前,浑南区218个“村民评理说事点”全部安装了统一的标志牌、工作制度板等,设计配备了统一模式的档案簿册、服务卡,做到标志、制度、流程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在部分涉农社区站点,还增配了办公桌椅、等候座椅、茶台、图书角等休闲文化设施,在保障办公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在人员队伍建设上,除区级“村民评理说事中心”外,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各街道“村民评理说事站”配备了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为村(社区)“村民评理说事点”配备218名专职评理说事员,采用“1+2+N”模式组织等级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驻村民警、红色调解员、退休老干部、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等共505人参与到评理说事团队当中。多种身份组成的评理说事队伍,满足了百姓的不同需求。
软硬件的扎实投入,为“村民评理说事点”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五三街道“村民评理说事站”迎来的第一位居民、年过八旬的杨文忠,对此深有感触。因为楼下一二楼的商业网点连年闲置且产权单位不清,一到冬天,时常会因为下水管道冻住导致他家里返水,给他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危险。
刚听说街道“村民评理说事站”成立消息的杨文忠第一时间找上门,一见到工作人员就急着倒“苦水”,“我都83岁了,就想住得舒心点儿,你们给我评评理,这事儿咋解决?”“咱街道书记、司法所同志、社区同志、物业经理都在这,一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五三街道专职评理员王同林一边给老人倒水,一边安抚老人情绪。
“村民评理说事站”里,大家立足自身角度、职责和专业畅所欲言,陈情析理。律师解答相关法律问题,明确责任归属;物业方面承诺做好网点管线防冻处理的同时向杨文忠作出一定赔偿;街道、社区同志耐心疏导,并保证一定跟踪负责到底……困扰已久的大问题得到解决,杨文忠当即决定补交所欠的物业费。老人终于露出了笑脸,感慨地说:“这种形式好啊!今天把话说开了,事也解决了,我这心里算是踏实了!”
亲身参与了此次评理说事的退休党员张艳美也收获良多。“‘村民评理说事点’建得及时、接地气,我要借助这个平台,多为邻里做点实事好事。”她说,“只有大家都出力,我们的社区、社会才会更好。”
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浑南区的基层社会治理探索,正在变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凝聚合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抓实点位建设
迎战疫情“大考” 推进模式创新
面对疫情这场“大考”,如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入思考。
如何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能力,更好更快更加精准地回应民生新需求、满足群众新期待?如何告别政府“独角戏”,让群众自发自愿关心和行动起来,协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浑南区在实践中发现、在思考中创新、在探索中破题,继而明确:依托“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八有”模式,以区、街道、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为基础,统筹搭建三级评理说事平台,并推进实现整体体系协同运转。
“八有”模式,即有1个村民评理说事场所;有2个评理说事热线(法律援助热线024-24820148、人民调解热线024-83786362);有3个评理说事平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区级“村民评理说事中心”、各街道成立“村民评理说事站”、各村社区建立“村民评理说事点”);有4个评理说事法庭(桃仙、祝家、棋盘山、东陵);有5个评理说事团队(法律顾问团队、社会志愿者团队、“两代表一委员”团队、“五老”团队、职能部门团队);有6个评理说事环节(干部问事环节、居民说事环节、集中议事环节、及时办事环节、定期评事环节、督促查事环节);有7个评理说事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排查预警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研判分析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定期回访制度、监督反馈制度);有8个评理说事方面内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美丽乡村建设的实事、影响和谐稳定的难事、惠民利民便民的好事、扶贫助残帮困的急事、基层组织建设的要事、有碍邻里关系的琐事、其他群众牵挂的心事)。
目前,浑南区依托区、街道、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建成了三级评理说事平台,包括1个区级“村民评理说事中心”、10个街道“村民评理说事站”、218个村(社区)“村民评理说事点”,实现了全区所有村(社区)全覆盖,区政府统筹财政资金对各点位建设经费给予了坚实保障。
三级平台各司其职、互相呼应,激发了村民自治热情,践行了“还政于民”的理念,系统地保证了百姓诉求及时传递、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同时,浑南区还搭建了评理说事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对三级平台形成信息化的功能补充。
抓细实践环节
践行为民理念 构建浑南方案
“村民评理说事点”核心在“议”,关键在实效。浑南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着眼于破解“基层决策不规范、矛盾纠纷化解难、服务群众不到位、干好干坏一个样”四大难题症结,紧扣“说、议、答、评”四个环节深化“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形成“浑南方案”,推进基层权力公开、公平、公正运行,提升村(社区)治理规范化水平。
开放说事,畅通诉求渠道。因地制宜设计说事主题、突出说事重点,将群众熟悉的食杂店、卫生所、活动室和田间地头开辟为说事场所,发动百姓参与到说事中来;借助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平台,整合村内“驻村法律顾问”“专职评理员”“网格信息员”等资源,搭建起线上线下说事平台;依托全区评理说事热线,建立村民信箱、说事热线、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热线通道”,发放便民服务卡,便于群众联系说事和时刻监督;落实说事台账记录制度,明确接办责任人、处理时间表,把好评理说事的第一道关口。
科学议事,推进集体协商决策。采取“常规事项立即议、一般事项定期议、重大事项联席议”的方式,对不同诉求、不同问题分门别类开展议事,把“问题晒在阳光下”,把“心结摊在桌面上”。对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实施办法等已有明文规定的常规事项,由受理人按照相关规定立即办理、全程包办;村(社区)定期召开自治组织会议,对于村级层面能够解决的事项要随议随办;对于难以解决的重大事务,有计划地开展联席会议共商共议,对于基层化解不了的矛盾和问题,逐级上交解决,并形成反馈机制。
及时答事,提升获得感。建立分流承办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平台”作用,建立分流承办机制,使民事村办的程序和内容全程有记录、过程可追溯、办理有结果;在区、街道两级建立督察通报制度,推动基层事务有效落实;建立分级办理机制、街道联合办公制度、区级统筹调度机制,实现各类难事、急事的高效解决并及时答复。
民主评事,推动工作落实。突出百姓在自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一事一评”工作原则,由百姓对村(社区)的工作开展民主评议,以此考量村(社区)的工作情况,监督评理说事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为百姓服务。
抓准群众需求
释放服务效能 提升治理水平
在浑南区,通过“村民评理说事点”这一便捷平台,居民有了畅通表达诉求、就地解决问题的渠道,政府有了抓准群众需求、及时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抓手。“村民评理说事点”的服务效能持续显现释放,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正在逐步提升。
一个多月的运转情况显示,工作黏性正在加强,百姓认可度逐渐提高。有事进站,没事转转,各村的“村民评理说事点”成为百姓日常沟通邻里情感、学习法律知识、联系村干部反馈诉求的重要平台,为村民自治提供了舞台。截至目前,全区“村民评理说事点”共开展诉求问题排查178次,收集群众诉求319条,成功调解纠纷228起。
法治自治相互依托,社会治理呈现新气象。五三街道“村民评理说事站”认真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解决了居民关心的奥林匹克公园出入口改造问题;桃仙街道“村民评理说事站”将村财务管理、宅基地审批等涉及决策管理的事项梳理出来,制定了“小微权力清单”,实现了乡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特色站点气质鲜明。各街道办事处加大对评理说事站点的投入,祝家街道办事处佟家峪村结合乡村文化打造了“杏花有约”特色农家院评理说事文化品牌,受到群众欢迎;桃仙街道在“村民评理说事站”增设情绪疏导区;王滨街道开创“1+1+2”乡村评理说事模式,解决了当地多发的私运打捆秸秆生火难题,化解了拖欠农民工工资60万元的事件。
评理与说事交相辉映,法治和民主相得益彰。每一个充满创意的举措,解决的是百姓的烦心事、闹心事,提升的是全区“村民评理说事点”工作的品质内涵。每一桩群众所诉急事、难事的有效破解,背后都是区、街、村(社区)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凝聚集结。
探索将点位工作与网格化治理相结合,让老百姓“自己的事自己说得算”成为乡村管理常态;将法治贯穿于评理说事始终,让依法议事、依法办事成为百姓生产生活的思维定式;深挖评理说事的内涵和功能,努力打造一批优秀示范点,让评理说事工作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抓手……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浑南实践”,正在纵深推进。
链接
LIANJIE
解析“村民评理说事点”
建设的浑南方案
四个目标
▶搭建协商民主平台
破解基层决策不规范
▶提供诉求表达渠道
破解矛盾纠纷化解难
▶打造联系群众窗口
破解服务群众不到位
▶创新干部评议标准
破解干好干坏一个样
三项原则
定点定时说事和及时议事相结合
尊重民意和依法办事相结合
疏导思想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评说范畴
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事
影响和谐稳定的难事
惠民利民便民的好事
扶贫助残帮困的急事
基层组织建设的要事
其他群众牵挂的心事
有碍邻里关系的琐事
实施环节
▶开放说事
畅通诉求渠道
▶科学议事
推进集体协商决策
▶及时答事
提升获得感
▶民主评事
推动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