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健力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辽宁经济发展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将是短期的、可控的,不会改变辽宁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辽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必将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轨道。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咬定目标任务,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进一步确保疫情防控精准到位。当前,辽宁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向好,省内扩散得到有效管控,疫情整体处于低风险水平,但是,域外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增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因此,疫情防控工作应做到外防输入更精准,内防扩散更严谨,管控办法更高效,防疫策略更优化。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分析,适时适度调整防控措施,确定重点,精准防控;推进省内各市之间、与周边省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等来(回)辽人员较多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准确监测域外境外各地疫情防控形势和人员流动情况,提高人员报备登记效率,提高人流、物流的流动效率,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为全省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经济运行步入正轨夯实基础。
抓实抓细政策措施落实。一是强化政策落实。坚决落实近期中央和省有关部门出台的支持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优惠性政策多做锦上添花、雪中送炭,限制性政策不做层层加码,增强企业的获得感。二是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全面、及时获得企业真实信息,梳理企业在疫情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细化政策措施,一事一策,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三是加大政策传播宣讲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宣讲各级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知晓度。四是强化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政务”作用,增加网上办事事项,提高网上办事效率,简化、优化企业复工复产审批程序,实施简约、有效的管控办法。
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一是保障企业所需防疫物资的供给,尤其是口罩和测温枪等使用频率高的防疫物资的供给。二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千方百计解决企业资金困难。三是切实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减轻企业在防疫方面的支出压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四是加快服务性企业复工。服务业早日复工复产是经济社会活动恢复正常的关键,用促进消费对冲疫情影响,也是当前经济运行恢复正常的重要着力点。政府应提前谋划,早出政策措施,企业早准备、早复工,相关人员早返程、早返岗。进一步完善商场、菜市场、宾馆、餐馆、娱乐场所等消费场所防控措施。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在这场疫情防控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基本稳定的重要力量。应大力培育数字化产业,推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丰富5G应用场景,推动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线上咨询、网络诊疗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在积极推进现有项目复工,抓好标志性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产的同时,针对中央出台的“稳投资”政策措施和辽宁振兴发展中存在的短板,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积极谋划新项目、争取新项目、储备新项目。一是加紧谋划“新基建”项目,抢抓机遇,积极推进相关项目建设。“新基建”涵盖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涉及七大领域及相关产业链。结合辽宁振兴发展实际,重点推进5G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城际以及城轨交通等项目的建设,完善规划和政策体系,争取中央支持,吸引域内外及民间投资。二是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补短板项目建设,特别是医疗卫生、公共防疫设施和应急物资保障方面的项目建设。三是大力增加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质量提升方面的投资。
加强市场秩序维护和物价监管。一是严厉打击借疫情弄虚作假、骗贷逃贷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诚信机制,促进企业守法诚信经营,确保优惠性政策真正惠及企业,减少金融机构资金损失。二是加强物价监管。加大查处恶意炒作、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的力度,维护市场秩序,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医药医疗和口罩等防护物资、食品价格的基本稳定。
(作者系辽宁省信息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