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穿越永无停歇

辽宁日报 2020年03月09日

祝新宇

长篇小说写作对作者是个考验,路内承认47万余字的《雾行者》里有bug,他没看出来,是编辑指出的。我读长篇,往往会翻回前页重读几行,捋顺或搞清人物、时间和事件之关系。如果碰上如《雾行者》这类特别讲究故事结构、叙述视角的长篇,就更得心无杂念地仔细读。小说以几个年轻的台资企业驻外地库管员为主角,上自高官下至普通职工,由一线城市到县级城市乃至边疆,友情爱情,文学青年地痞流氓,纯情少女风尘女子,从1998年到2008年,跨越了十年。这十年间,对有些人是沧海桑田,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一如既往仍需负重前行。

小说开端便定了基调,“H市雾霾严重”,周劭赴H市接替因车祸死亡的黄泳的库管职位,但周劭很怀疑这个人的死因,并着手调查。路内延续着之前他擅长描写的对象:小镇小城市的年轻人,不过这次他略有改变,将从事普通行业的年轻人赋予了文学青年色彩,从而有别于追随三部曲里的路小路。文学青年(周劭和他好友,也是小说主角之一的端木云)除了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还比普通人多了一层时刻反省的自觉。当然,他们必有面对世事的迷惘,无所适从,却因为有所召唤,从雾中穿行而不迷失方向。所谓“雾行者”,路内说并无太大意义,只因与他的另一本长篇《云中人》对仗,然而我们读罢小说,会发现真有一层细密如雾的东西久久不散。这就是作者试图传达给我们的感觉。三两个主角,十数个配角,主要活动在中小城市的边缘,大多是开发区,“空气里有一种混合着水泥、机油和金属的气味,那是工业开发区的气味,时代的气味”。这片充满喧嚣,人流复杂变动不居之地,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多似曾相识的故事发生了,然后寂静无声地消失。“总不免会产生一些茫然的感觉,问他们何去何从,当然也没有答案”。对他人来说,我们大概如同路人,仅有些许片段还在,就像路内说的,“嘴里残留着过去铁的味道”。作为作家,路内敏感地发现了当今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值得大书特书。“我能够看到的一个变化最大的现象就是人口流动。我认为这是最大的变革,它改变了中国的文学,改变了中国的电影,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所以小说里面也用了这样一个意象”。周劭和端木云从事的库管工作,6个月必须更换,调往其他地方,这是小背景,大背景则是全国性的打工者人潮涌动。随着而来的“假人”,即使用假身份证、假文凭的人,则是真假难辨、雾里看花的人生窘境的代表。事实上,路内笔下的人物很少有明确的目标(志在文学当然是文学青年的目标,但它不够细化,就像一个人热爱金钱,却难以找到挣钱途径),他们奔跑着,大雾却越来越浓重。最后命运如何?路内在小说结尾写道,“一群人站在路边,很快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惊……”但这并非指人物获得了人生意义,即使在文学上,路内也不承认这意味着他写出了象征意义。那不过是小说人物的一段旅途,故事在此终结而已。

小说的繁复和简洁,恰如人生的复杂和简单。路内至少用了三条线来展开故事,插叙倒叙跳叙并叙,回闪嵌套,更换人物角度,读之如同进入迷宫,令人头晕,又曲径通幽。这种写法,并非炫技。路内称之为“总体修辞术”。它是为小说表达服务的,寓意人物的精神状态,“每个人都在雾里面走,不知何去何从”。很多人诟病小说复杂、松散,有些人物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我却很迷恋这种写法,因为生活里有些人和自己的关系的确是这样。文学的意义不在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也不在于如实描写了世界,而在于它巧妙地混淆了文字书写与现实世界和历史过往,达到你中有我似是而非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