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两封信

辽宁日报 2020年03月06日

本报记者 胡海林 特派襄阳记者 董翰博 田 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可我总觉得过得太慢。”

“那是因为您想我。”

这是一对父女在信中的文字对话。在分开的第15天,他们用写信的方式来倾诉彼此间的牵挂。这些平常面对面难以说出口的话,在笔下自然流淌。

爸爸王庆友,每天在沈阳家中通过新闻关注着湖北疫情的一点一滴;女儿王河来自省金秋医院,是辽宁援襄医疗队的一员,正在当地夜以继日地与病魔搏斗。

2月29日那天,在住地收到父亲的信后,王河把自己锁在屋里哭到几近崩溃。这是她40岁生命中,收到爸爸写给自己的第二封信,上一次还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

很早就偷偷报名驰援湖北的王河,终于在2月14日接到2小时后出发的号令,然后通过电话向爸爸告别。独生女儿的“偷袭”,让王庆友五味杂陈。

“我自己也是有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能理解和支持女儿的选择。只叮嘱了三句话:一是家里有我尽管放心,二是保护好自己多汇报,三是尽己所长多帮患者。”王庆友回忆。

到了襄阳,王河全身心投入救治病患中。

“累是真累,从进入隔离病房到换班出来,自己每天基本是10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王河告诉记者,这是她工作常态,却是不想和父母谈论的话题。

15天来,女儿只发过两次信息,这让王庆友坐不住了。“想联系她吧,又怕打扰她工作,写封信也算是情感寄托吧。”王庆友说。

而这封家书,将王河的思绪带回到2003年6月。那时她还是一名大学生,因非典被隔离在学校宿舍,收到爸爸平生写给自己的第一封信。

“当年,因非典一线医护人员比较缺,做战地军护,就成了我的梦想。爸爸在信中说,要战斗,必须先有真本领。”王河说,正是这样的鼓励,成为她多年努力学习、提高技能的动力。

“17年后的今天,再看到您熟悉的字迹,只有对您的无限敬佩和感动……”2月29日当晚,王河含泪在给父亲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信中,有王河在襄阳的见闻,以及她的日常。信中,她问候着每位亲人,语短情长,有道不尽的思念之情。

信末王河写道:“谢谢爸爸,我会全心为患者服务。他们全部康复之时,便是我平安回家之日。我相信不会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