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宁 曹珊珊
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至今已经57年了。57年来,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雷锋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参观时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雷锋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中华民族不朽的道德丰碑,必须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落地生根。
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雷锋精神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雷锋精神以道德为核心,以传统美德为要义,注重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修身律己,“知行合一”;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提倡群体意识,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互相尊重,形成助人、友爱、和睦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等;倡导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注重整体利益,讲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崇尚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精忠报国的牺牲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优秀道德品质强调社会成员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强大文化基因。
红色革命文化为雷锋精神提供滋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首要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过程中,形成红色革命文化。它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表现形态,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革命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牺牲、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革命品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滋养。
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结合。雷锋热爱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雷锋精神是对雷锋一生所展现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的凝练概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饱含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的情怀,大公无私、甘于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高尚品质,爱岗敬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勇于担当的主人翁意识,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体现,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代代传扬。雷锋精神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社会文明风尚的风向标。
多举措让雷锋精神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在新时代如何让雷锋精神落地生根,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变成亿万民众的实际行动,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在教育引导基础上积极搭建实践载体,推进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且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雷锋精神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推动道德养成实践,积极倡导学雷锋志愿服务,将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弘扬雷锋精神有了实践载体。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都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把志愿服务作为弘扬雷锋精神的载体,能够将雷锋精神落到实处。
将学雷锋志愿服务由无私奉献转向多维度激励,使雷锋精神得到可持续传承。过去我们倡导雷锋精神,偏重于强调无私奉献,突出“我为人人”,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氛围,但可持续性并不理想。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学雷锋志愿服务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一味地强调无私奉献有时会损害志愿者的利益。因此,应当适应时代潮流,将无私奉献与多维度激励结合起来,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形成关爱、互助氛围,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样有利于形成学雷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使学雷锋志愿服务融入人们的生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使雷锋精神落地生根。制度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构建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我国志愿者组织比较发达,但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志愿者权益保障不力、活动不够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2017年8月国务院颁布《志愿服务条例》,标志着志愿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志愿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让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社会治理创新。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实现专业化、行业化、组织化,志愿者组织及管理部门通过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整合资源、制度化常态运行,全面深化志愿服务,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对加强社会不同群体的沟通与互信、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抗击疫情中推进雷锋精神落地生根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武汉“封城”,广大群众居家隔离,阻断病毒传播,从而开始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次大考考验的不只是中国的政治定力、经济实力、医疗防疫能力,还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在这场战争中,学雷锋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战“疫”一线,活跃在各条战线,为维持社会秩序和保持社会运转作出积极贡献。
他们不计报酬,不论生死。抗疫战打响后,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转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集结。“封城”之下,广大学雷锋志愿者担当起社会责任,特别是武汉市内火速集结的万名志愿者,立刻奔赴各条战线,以己之长开展服务工作。在集中救治医院、社区、道路交通、物资运输等战线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不计报酬,勇毅前行,展现了志愿者与人民群众共同抗疫的责任担当,展现了中华民族公而忘私、不畏牺牲的高贵品质。
他们关爱互助,同舟共济。学雷锋志愿者们或是活跃在“线上”筹措资金和物品、提供心理疏导、进行在线教育辅导,或是直接投身到“线下”,带上一份热忱和责任投入到防控疫情第一线。以社区志愿者为例,他们深入居民区,进行防疫宣传,挨家挨户排查,检测体温,统计报送数据,热心帮助封控社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提供生活必需品的代买代送服务,等等。他们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服务,传递了党对人民的关怀和骨肉同胞的温暖,展现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
他们参与社会治理,作用彰显。突如其来的疫情对社会治理提出严峻考验,战胜疫情需要协同作战。志愿者组织及时发出号召,组织志愿者参与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第一线,参与到医疗服务、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社区服务、道路交通等方方面面的社会治理之中。据报道,武汉方舱医院在广大医护工作者、志愿者和病患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和谐社区,很多治愈患者表示不舍离开,这是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有的志愿者奋勇战斗,大爱无疆。与武汉快递小哥汪勇一样,许多志愿者奔走于各方,竭尽全力为医护人员提供后勤保障。他们组织志愿团队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联系餐馆和便利店为医护人员解决吃饭问题,筹款买遍全国为医护人员提供衣服、鞋和充电器等生活所需……学雷锋志愿者们或在组织下统一行动,或自发行动,在社会治理中与各方一道担其责、司其职,推动社会秩序在疫情防控中有序运转,用实际行动筑起抗疫屏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经验。
一个民族只有精神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形成气势磅礴的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雷锋志愿服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雷锋精神以新的姿态得到彰显,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也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辽宁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