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除夕接到负压式救护车生产任务,华晨集团立刻召回员工采购研发,12天后,第一批产品下线;得知武汉医院急需CT机,东软医疗3小时发货、18小时完成装机;沈阳三生制药以“疫”为令,加班加点,生产抗疫一线紧急药物……疫情发生以来,辽沈大地上,众多企业在大疫中书写大义,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抗疫“主力军”。
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这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辽宁企业家用实际行动,对这16个字进行着看得见、摸得着的诠释。
战“疫”,既是一场救治战,也是一场供给战。防护物资、药品器械,这些前线所需的“粮草”“弹药”,都得由企业来研发、来生产。面对国家召唤,辽宁一批企业不计代价、不惜成本、不提困难,火速研发、紧急扩产、临时“跨界”。病房里缺救命的呼吸机,沈阳一企业除夕备料、初三开工;口罩难求,11家辽企连夜办理手续组织生产……各地企业“上下游”同时发力、“大中小”各展所长,寻找“切入点”,奉献光和热。有人说,战胜恐惧是因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克服万难是因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忙碌的身影,就是企业家最好的回答。
得,赖于国之发展;舍,为了国之需求。面对人力支出增加、物流费用提高,辽宁很多企业仍坚持延迟收款、平价销售、免费捐赠,在关键时刻,“为国分忧”是他们价值排序的第一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辽商捐款已超4亿元。大米、水果、蔬菜,防护服、消毒液,救护车、急用药,几乎每天都有饱含着企业大爱的物资,从辽宁源源不断地发往湖北等地区。
又何止今天!回首来路,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但凡祖国危难,辽商从未缺席。
成长于精神沃土,绽放在时代枝头。辽宁,共和国工业长子。这里,榜样的力量无处不在。雷锋、郭明义、罗阳……长长的“英雄谱”照亮了辽宁的道德星空,更积淀出老工业基地的厚重底色。于辽宁企业家来说,“长子情怀、忠诚担当”溶于血液、与生俱来。
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众人铭记。面对企业家的付出与奉献,我们在感动之余,应该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去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支持他们,以充足的阳光雨露,让他们在“经济森林”里茁壮成长。这样,辽宁振兴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