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献寿图轴》引出故事——

冷枚75岁时被乾隆召入宫中

辽宁日报 2020年02月28日

《美人献寿图轴》

《避暑山庄图》

冷枚《梧桐双兔图》

冷枚《簪花仕女图》

本报记者 商 越

核心提示

“春色满园——沈阳故宫藏清代书画展”正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公众号上推出,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精彩展品。在展出的36幅清代帝王、书画名家的作品中,冷枚的《美人献寿图轴》别有韵味。作为一位精通人物、鸟兽、山水、园林的全能型画家,冷枚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一位多产的长寿画家,因名气大,在75岁时,被乾隆帝召入宫中任职。

确定了清朝仕女画的风格

冷枚《美人献寿图轴》绢本,纵121厘米、横68厘米,题材取自民间传说“麻姑献寿”的神话故事。据《神仙传》记载,麻姑貌美,像十八九岁样子,“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因此古人以麻姑象征长寿。相传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天宫王母娘娘举行生日宴会,邀请各路神仙参加,麻姑就带着自酿的灵芝酒给王母娘娘祝寿,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民间传说,因此古时为人祝寿,也多赠麻姑像。

画中心是入山采集寿品而归的麻姑。只见她高绾云髻,仪态秀丽,一手持灵芝,一手扶鹿背,下身穿着仙草、树叶编织的裙子,腰间还系着一个葫芦。麻姑左侧,有一位纤弱小巧的侍女,手持旌节,节端悬挂着精美装饰的蓝色丝带,上面系着松枝、葫芦、鲜桃等物。右侧有一只高角大白鹿相伴,也是麻姑的坐骑,是吉祥与长寿的象征。看鹿的胸前,配挂着一个“寿”字金锁,鹿身上还驮着灵芝、鲜桃、红果等山货,让人联想到,麻姑酿完灵芝酒,会装入葫芦中,带着美酒与蟠桃,骑乘健壮挺拔的白鹿,奔赴天宫给王母娘娘献寿去。

本次展览策展人、沈阳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王喆向记者介绍,《美人献寿图轴》全图用笔工致,设色艳丽。看麻姑的衣带线条飞扬,腰间的仙草工整细致,衣领、袖口、发饰、配饰都描绘精细,一旁的白鹿线条虽简单,却展现出皮毛的骨感与质感,体现出画家的功力。总体看,画面中的图案和纹饰,都围绕着欢喜贺寿的主题,充满吉祥喜庆的味道。

在图左下山石上,有小字书写着四个字:“冷枚恭画”,下钤盖“冷枚字吉臣”白文方印及另一方朱文方印。沈阳故宫博物院保管部馆员冯维认为,落款“恭画”与“臣”字款同样内涵,即说明此画是为皇帝所作,参照画家其他相似作品的年代,推测此画应作于康熙中晚期。

“冷枚笔下的仕女画,描绘的女子形象大多高额头,刘海呈人字形,面部圆润,身材纤细,肩膀斜溜窄长。”冯维说,在笔法上极尽细致,面面俱到,具有清代宫廷画特有的繁复铺陈,基本确定了清代仕女画秀润飘逸、纤瘦袅娜的审美风尚。

一只红色蝙蝠

值得注意的是,画卷左上角,绘有一只红色的蝙蝠。王喆解释,冷枚是以此祥瑞图案,寓示“洪福齐天”的含义,表达为康熙皇帝祈福祝寿的心意。

记者查阅史料发现,因为蝙蝠谐音“遍地是福”,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一直是福气、长寿、吉祥、幸福的象征,蝙蝠纹也成为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幸福的纹样。如呈现一只蝙蝠飞舞的图案,称为“福在眼前”;倒挂的一只蝙蝠,为“福从天降”;两只蝙蝠相对展现,寓意“双重福气”;五只蝙蝠称“五福临门”;蝙蝠与“寿”字组合,称为“五福捧寿”;童子捉蝙蝠放到瓶中,为“平安五福”;蝙蝠和马组成了“马上得福”。

蝙蝠纹样自古就有,明清时期应用最为广泛,在建筑、门窗、家具、服饰、瓷器、玉器、书画等上面,就出现了很多蝙蝠的图案。北京恭王府,素有“万福园”之称,因其隐藏在花园窗格、环廊各处蝙蝠造型中的“福”,可以数到9999个,加上康熙御笔“福”字碑,正好1万个福字。

但是蝙蝠的福气,仅仅局限在文化内涵上。科学研究显示,作为唯一会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身上能携带100多种病毒。这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提醒我们,要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野生动物——蝙蝠,不能因为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曲解和联想,如果想靠吃蝙蝠肉来延年益寿,是实实在在误会了老祖宗的本意,反而走向了福寿的反面。

领衔绘制大型画作《康熙万寿图》

冷枚(1662—1742年),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中前期有代表性的宫廷画家。擅画人物、鸟兽、山水、园林,尤精仕女,堪称全能型、多产、长寿画家。他跟随师傅焦秉贞,学习工笔重彩的中国画法,并吸收西方焦点透视画法,早于郎世宁,成为中西合璧画法的先驱。

据《冷氏族谱》记载:冷枚“早岁随父流寓长安,以微技荷圣天子眷顾,供奉内廷养心殿。”聪慧的冷枚年少时就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因绘画才能出众被选入宫中,康熙时期,便多次主持或参与大型绘画作品创作,最主要的作品就是 《康熙南巡图》《康熙万寿图》。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著名画家王翚领衔主绘《康熙南巡图》,冷枚等人参与创作。《康熙南巡图》共12卷,展现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年)从离开京师到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所绘人物万余个,牛、马、犬、羊等牲畜数千,江河山川、城池衙署、衢街闾阎、典当商行应有尽有,全图历时6年方告完成。

清人王沛恂在《匡山集·题冷吉臣画册》的题跋中写道,冷枚曾向他展示过《康熙南巡图》的画稿:“问南巡图,乃出其稿以相示。至尊服御、左右趋侍者各得其体,人马部曲严整过阵,岂吴道子、大小李将军(注:大李将军指唐山水画家右武卫大将军李思训、小李将军指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复生耶?”王沛恂展看画稿后赞叹,《康熙南巡图》中皇帝的服饰、车马、左右侍者描画得体, 皇家仪仗队伍严整生动,人面“有骨有肉而精神现”,因此可以推断,《康熙南巡图》当中的皇帝、侍者、随从等诸多人物,应当都是冷枚主笔。

《康熙万寿图》是此后的另一力作。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正是康熙皇帝60岁生日,清宫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康熙万寿图》就是当时从神武门内起,经西直门至畅春园长达数十里的宏大庆祝场面的真实记录:“依辇路经行之处,绘为图画”。据《石渠宝笈》著录,该图分上下两卷,每卷末均有款识写着:“康熙五十六年春正月,臣冷枚……徐名世奉敕恭画。”下有“臣冷枚”“敬事后食”二印。由此落款和印鉴可知,冷枚是《康熙万寿图》的领衔画家,共有14位画家、历时4年,才完成这一鸿篇巨制,其中画有人物1.8万多个,这也是绘画难度大、工期长的原因。

这一时期,冷枚还有一幅山水画代表作《避暑山庄图》,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避暑山庄后苑部分及其四周的崇山峻岭。画作糅合中西两种技法,运用鸟瞰法和焦点透视法,布局取自实景,又经高度概括,真实而有气势,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等画家,每月俸银14两

有学者考证,冷枚与康熙帝废黜的皇太子有交往,因此雍正帝即位后将他弃用,冷枚于是离开宫廷,成为一名民间职业画家。冯维认为,这段时间,冷枚的作品脱离宫廷的束缚,更具有市井生活的乐趣。如沈阳故宫收藏的冷枚另一幅仕女画作《簪花仕女图》轴,画的是大小姐闺中梳妆形象,一主一仆两位美人,衣着华丽,神态悠闲。人物身后芭蕉树上,有小字题款“金门画史冷枚”,下钤“冷枚”朱文方印。“金门画史冷枚”是冷枚出宫之后作画时所用的专属印章,故可推测这件作品画于雍正时期。

冷枚再次入宫,是在乾隆皇帝即位之后。据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事录》记载:“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初九,内大臣海望奉上谕,将画画人冷枚传来,照慈宁宫画画人赏给钱粮。”乾隆皇帝慧眼识人才,刚刚登基,就起用此时已经75岁的冷枚。乾隆交给冷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命他画圆明园殿宇,每处画图一张,绘总图一张。

因为冷枚年迈,在工作上乾隆帝尽量照顾他,有时只由他起稿,其余交徒弟或他人完成,有时让冷枚只画重要的地方,如人物面部,其他部分由别人代画。冷枚晚年的创作力依然旺盛,乾隆初年的作品和画稿多达数十件,如《圆明园四十景图》《圣帝明王图》册、《养正图》册等,一直勤奋工作到去世。

乾隆皇帝对冷枚是非常器重的,给他的生活待遇也很优厚。任用之初,就给予一等画家的待遇,月银11两。据专家考证,乾隆朝画院画家的待遇,是一等画家11两,二等9两,三等7两,不入等画画人6两以下(乾隆朝初期,1两银可买一石米)。但三天后,冷枚提出“家口甚众,钱粮不足度用”,于是又给他追加了“饭银三两”,达到每月俸银14两,这在造办处画画人中可算最高的一个了。此外,同年二月,乾隆帝又准其子冷鉴进宫协助冷枚画画,赏给三等画家钱粮及衣服银两。次年,又赏给冷枚官房数间居住。这些高规格的待遇,也印证了冷枚的才华横溢、成绩卓著,冷枚就在宫中一直任职,81岁去世。

(本文图片由沈阳故宫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