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武汉记者 杨靖岫 姜义双
“指脉氧骤降,病情极不稳定,立即组织抢救!”2月14日下午3时,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13楼东病区的病房内,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抢救正在进行。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俊教授、张心刚教授,以及武汉协和医院的王晓静医生等人,正争分夺秒抢救一名危重症患者。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与抢救的重症科医生张健事后告诉记者,这次抢救是辽宁支援武汉医疗队抵达后,与湖北医生开展的第三次合作。
据介绍,当天床旁交接班时,一名正在进行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插管的瞬间指脉氧最低达到60%。“虽然已经上了呼吸机,吸入氧浓度达到100%,但氧合改善不明显,指脉氧最低降至72%,病情极不稳定。”“挑战来了”,张健即刻与治疗组的栾正刚、刘璠两位专家沟通,认为患者可能需要上VV-ECMO,得到医疗队队长王振宁教授的认可。
之后,隔离病房之外,ECMO上机的准备工作开始了,人员物资的调动火速进行。隔离病房内,医生迅速调整治疗策略,王俊调整镇静镇痛及肌松药物剂量,避免人机对抗。
“原本是平时再熟悉不过的工作,在这一身防护服及起雾的护目镜下,一切变得比原来复杂了许多。”张健回忆当时的情景,“好在经过肺复张、保护性通气治疗、调整镇痛镇静药物、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患者血压逐渐稳定,氧合改善,指脉氧逐渐上升至95%以上,患者暂时不需要ECMO治疗了,我们松了一口气。”
这边抢救刚刚结束,那边2病室责任护士通过手台又紧急呼叫:“快来看22床,呼吸困难!”
张健三步并两步奔到22床旁,开始紧张处置——面罩吸氧提升氧流量,同时进行心电血氧监护,并迅速筛查原因,确定这名女患者属过敏性休克。
立即开始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肾上腺素、甲强龙静推,快速扩容,请示上级医师,完成气管插管准备……医护配合完美,抢救一气呵成。最终,这名患者逐渐好转,血压血氧回升,慢慢睁开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