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向参赛选手和从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祝贺,并对技能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推动改革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为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
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75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二、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凡依法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工,均可申领岗位技能提升补贴。具体标准按照《辽宁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规定执行。对于企业出资组织培训的,补贴资金直补企业,具体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补贴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支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以下简称“提升行动资金”)列支。政策执行期限为2019年7月3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此期间,失业保险“展翅行动”技能提升补贴政策按上述规定执行。
三、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
面向依法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人员(自签订劳动合同或转岗之日起3年内)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按职工取得证书情况,对组织培训的企业给予补贴。具体标准按照《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意见》执行。实行先预支后结算的办法,按规定向纳入培训计划的企业预支不超过50%的补贴资金,培训任务完成经核验后据实结算。补贴资金从提升行动资金或就业补助资金列支。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精准对接,通过企业与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的深度合作,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由学校、企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新型学生评价模式,实现“学生—学徒—员工”人才培养模式。
四、推进高危行业安全技能提升计划
实施安全技能提升计划,大幅提升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在化工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普遍开展安全技能培训。对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新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书的高危企业职工,按规定给予1000元安全技能培训补贴,补贴资金从提升行动资金列支。
五、推动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
依托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等各类培训机构,面向毕业3年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培养新型技能人才。根据辽宁经济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丰富培训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大规模开展数据分析、软件编程、工业软件、数据安全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建立动态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补贴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列支。
六、提升就业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水平
面向贫困家庭子女、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距刑满释放不足一年的服刑人员(含社区矫正人员)、戒毒人员(含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以及有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不具有按月领取养老金资格的人员,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补贴直补培训机构,补贴项目和标准由各市确定。补贴资金按规定从提升行动资金或就业补助资金列支。
七、加大优秀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力度
每2年组织开展一次“辽宁省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活动,分别评选“辽宁工匠”100人、“辽宁技能大奖”150人、“辽宁技术能手”200人,具体评选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制定。从这些技能人才中重点推荐申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并参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荣誉,优先推荐为“劳动模范”“五一奖章”等荣誉表彰候选人。
八、实施“辽宁青年拔尖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梯队建设,为“辽宁省优秀高技能人才”培养一批后备人选。每2年进行一次评选,原则上在40岁以下高级技师和30岁以下技师中择优选拔500人,授予“辽宁青年拔尖技能人才”称号并颁发证书,省政府给予每人一次性奖励1万元,具体评选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制定。建立辽宁青年拔尖技能人才库,做好后续跟踪管理和服务。
九、实行引进集聚高层次技能人才奖励政策
进一步做好高层次技能人才引进工作,对引进的省部级及以上高技能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等最高奖励30万元;省部级高层次技能人才10万元。奖励资金从人才集聚政策资金列支。
十、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
符合条件的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均可申请参加职称评审,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2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助理工程师;获得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3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工程师;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4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高级工程师。取得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技能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可参加职业技能评价。
十一、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
积极备战世界技能大赛,立足辽宁的优势项目,做好选手培养、选拔、集训等工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设备、工具、师资等方面保障。打造技能竞赛品牌,进一步组织好“技师杯”“振兴杯”“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辽宁省职工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支持行业主管部门、群团组织、行业企业协会等单位,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围绕辽宁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精选竞赛项目,提升竞赛总体水平,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为大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
十二、促进技工院校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作用,对全省技工院校进行优化整合,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的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加大技工院校招生力度,扩大招生规模,将技师学院、技工学校纳入职业教育统一招生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进入高等学校序列并纳入高职(专科)统一招生平台。围绕辽宁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及各地区特色产业,合理设置专业学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规定从优秀高技能人才中公开招聘教师,每年统一组织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办学教学水平。加大现行项目对技工院校建设资金支持力度,通过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每年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2至3所技工院校实训设施设备升级改造给予资金支持。
十三、加强省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项目建设
打造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每年按规定从全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及企业中,增选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对省级基地每年选定8至10家给予每家不超过30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补助资金从提升行动资金或就业补助资金列支,具体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
十四、构建多元化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积极引导各类社会培训机构针对就业量大和市场急需紧缺工种,开展通用技术技能培训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技能培训。民办培训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性培训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公办同类机构享受同等待遇。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训、工学交替等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企业可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提供相应资金支持,政府按规定使用就业补助金给予补助。
十五、建立健全新型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深化职业资格改革,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各类评价机构广泛参与、政府激励引导和监管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指导试点企业按照“谁评价、谁负责、谁发证”的原则,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社会化评价服务,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方面的重要作用,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加快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强“1+X”证书制度师资培训,通过试点,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建好用好实训基地。
十六、完善技术工人收入分配制度
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引导企业科学确定技术工人工资水平并实现合理增长。对关键技术岗位、关键工序和紧缺急需的技术工人,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形式。制定企业技术工人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方法,指导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鼓励企业为优秀高技能人才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年资(年功)工资制度,试行优秀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
十七、形成技能人才工作合力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多方协调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农业农村、退役军人事务、应急管理、国资监管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要各尽其职、紧密配合。广泛宣传培训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使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了解熟悉、用足用好政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舆论引导,发挥优秀高技能人才的示范作用,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