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少年捐髓救父奏响生命之歌

辽宁日报 2020年02月03日

管晨宇(右)和弟弟在租住的房屋里一起学习,并经常辅导弟弟做作业。

父亲患白血病生命垂危,少年管晨宇(前排右一)捐髓救父,一家四口不离不弃。(本文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报记者 胡海林

核心提示

古有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哭竹生笋的孝亲典故,当今我们身边也同样不失这样的典范。锦州市义县白庙子乡项家台村有个叫管晨宇的少年,在父亲身患白血病失去劳动能力后,年幼的他主动分担家务,坚持刻苦学习。在父亲病情加重时,他说服父亲接受自己捐髓,挽救了父亲的生命。管晨宇先后获得“辽宁最美孝心少年”“新时代向上向善辽宁好青年”等荣誉称号,并被推荐成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第二批候选人。

1月11日,数九的寒风穿过山谷,无遮无挡。从锦州义县发往白庙子乡项家台村的巴士停在村口,下车的瞬间,人们不由得把头和手往衣服里缩。

管晨宇是村里的名人,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很快就找到了他家。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栋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房前是一排排猪舍,养猪是他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年景好的时候养猪能挣钱,年景不好的时候也会赔钱。我生病这些年,家里欠了不少外债。”男主人管刚说起这些话时,眼中流露出对坐在炕一端的妻子胡艳秋的歉意。

在管刚家的墙上,贴满了林林总总的奖状。“西墙上是老大晨宇的,东墙上是老二星宇的,他俩在学习上不用我们操心。”说起孩子,管刚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谈得最多的是他们的长子管晨宇。2017年,年仅14岁的管晨宇为父捐髓所表现出来的理智、担当、成熟,让他们夫妻俩倍感欣慰,却又心痛:“这孩子承受了太多压力。”

父患重疾,子用好成绩鼓励父亲要坚强

1980年出生的管刚,有着不幸的童年,他3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独自一人抚养他和姐姐长大成人。

19岁时,管刚从职业高中毕业后返乡,一边和父亲侍弄地里的庄稼,一边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当起了村医,日子虽不富裕,但也过得安宁祥和。

2001年,管刚和高中同学胡艳秋牵手走进婚姻殿堂。两年后,他们的大儿子管晨宇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又过了6年,他们的二儿子管星宇出生,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做村医,想要守住良心就不赚钱,后来我就放弃了这一行,和妻子一边专心种地养猪,一边照顾两个孩子上学,日子也算衣食无忧。”管刚说。

不幸再一次降临到管刚身上,是他33岁那年。2013年的一天,感觉身体不舒服的管刚到县城医院检查,被初步诊断为白血病。后来他又到大医院检查,被正式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因为我自己学过医,知道白血病治愈率低,当时想得最多的是今后他们娘仨咋办?”管刚回忆说。

从那天开始,管刚一家人开始了与疾病抗争的日子。管刚选择了服药治疗,每年7.2万元的口服药剂他一直服用至2015年。

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管刚生病不仅失去了收入来源,还时时需要人照顾,家底很快被掏空,看病吃药几乎是靠着向亲戚朋友借钱来维持。

家庭突遭厄运,让正上初中的管晨宇一夜间长大。放学后,他常常先到猪场喂猪、打扫猪舍,然后帮家人做饭、照顾弟弟,晚上他则挑灯夜读,做好自己的功课。

“爸爸过去一直是个乐观的人,生病的前几年里,他的病情一天天恶化,家里的经济压力也非常大,一家人都感觉喘不过气来。医生说病人的心情对病情有很大影响,我就想办法开导他,给他多讲学校里有趣的事。”管晨宇说。

考虑到爸爸平常很看重自己的学习,管晨宇一边帮家里做活儿,一边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希望自己的好成绩能让爸爸多开心一些,能让他鼓起勇气战胜病魔。

整个初中阶段,管晨宇除了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位居年级第二名外,其余考试始终名列第一,甚至在一次7所中学的联考中,他以高出第二名30多分的成绩拿下了第一名。

管晨宇优秀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成了管刚生病期间最大的安慰。他积极配合治疗,希望自己能早日治好病,可以帮助妻子一起照顾两个孩子,并看着他们快乐成长。

捐完骨髓醒来便下床,隔窗给父亲打气加油

2016年,管刚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激酶突变,只好改用一种更昂贵的替代药,年购药费用超过10万元。医生说吃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进行骨髓移植。

“我不是没想过骨髓移植,可不知何时能等到适合自己的骨髓,移植骨髓还涉及高额医疗费,如果不成功,给他们娘仨留下巨额债务,我于心不忍。”忆及当年,管刚坦言有了放弃的念头。

2017年春天,管刚越发面黄肌瘦,精神不振,原本通过靶向治疗一度好转的病情陡然生变,并危及生命。医生说如果再不进行骨髓移植,生命就只剩下半年时间。一个周末的晚上,趁着两个孩子都在家,胡艳秋问:“你们的爸爸身体已经很差,唯一的办法就是移植骨髓,好坏结果都有可能,但家里欠下几十万元的外债不可避免,你们是什么意见?”两个孩子坚定地回答:“移!”

然而,到哪儿去找配型适合的骨髓?此时,14岁的管晨宇主动提出做配型,却被管刚一口拒绝:“我怎么能为了自己,拿儿子的命去赌?”

为了说服爸爸接受自己捐髓,管晨宇搬出课堂上所学的生物知识:骨髓的再生能力很强,捐髓对供体没有任何伤害,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人配型,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管晨宇说:“爸爸经常告诫我们兄弟俩,在学习上只要有10%的机会,就要付出100%的努力。这次我用他的话反过来劝他,既然移植骨髓有希望,为何不试一试?”

管刚最终接受了管晨宇的建议,配型结果很快出来了:配型成功。但因为属于半相合型移植,需要直接从供体抽取骨髓,而不是从血液里提取干细胞。管刚又一次犹豫了,他不忍心看见儿子为自己遭受痛苦。

“你在,我们的家才在。移植骨髓只是身体的痛,如果没有你,我的心会更痛。只要能治好你的病,我心甘情愿捐髓。”管晨宇继续开导父亲。

此时,刚升入初三不久的管晨宇,面临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班级里的气氛也变得异常紧张。就在同学们都忙着备战中考时,他毅然背起书包,踏上了去大连为父捐髓治病的路。

在管刚进入无菌舱进行排查和化疗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管晨宇每天都给他送饭,并借着送饭时机,拿着对讲电话和父亲聊天。“我怕他一个人在舱里闷,就尽可能每天多陪他说话。”管晨宇说。

2017年11月8日,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手术进行了8个小时,从管晨宇身体里抽取的1000毫升骨髓,缓缓地注入了爸爸的身体里。从重症监护室醒来回到病房,管晨宇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让妈妈扶着自己去看望还在无菌舱中的爸爸。

胡艳秋说:“其实孩子手术挺遭罪的,从手术室清醒出来后,他一直皱着眉,我问他难不难受,他这才说确实比预想的要疼。听他这么一说,我这眼泪哗哗地掉,他却像大人似的过来劝我,说不能在他爸爸面前哭鼻子。”

病床前坚持自学,渴望实现理想回报社会

在大连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管晨宇一边做着各种捐髓术前准备,一边坚持自学。

眼看就要期中考试了,管晨宇虽然坚持自学,但还是有不少知识点弄不透彻。为了不耽误考试,他在做完捐髓手术后的第三天,就独自踏上了回家返校之路。

“当时妈妈还得照顾爸爸,再说她送我的话还多出往返的费用,我自己没事。”管晨宇说,早点返回学校,把不会的知识弄懂,尽量追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这样在考试中才不至于成绩太难看。“我的成绩也是我爸的精神支柱,我不能落下。”他动情地说。

当时,家人怕管晨宇身体吃不消,想让他休学一年,但管晨宇拒绝了。他坚信自己能够追上落下的课,内心深处也是不想多花钱,给家里增加新的经济负担。

2018年5月,管晨宇参加了义县第一高中的自主招生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被这所高中破格录取。现在,已上高中二年级的他,在全校同年级组千余名学生中,学习成绩稳定保持在前30名。

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出院回家后的管刚,在县城租了两间平房开始陪读。“当时也是为省钱,租的平房离学校远,后来孩子姥姥担心耽误孩子学习,主动贴补就近给孩子租了楼房并陪读,我就回家帮妻子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管刚说。

对于家里的经济状况,管晨宇从不抱怨。一套校服从冬穿到夏,晚自习后同学们都跑出去买面包垫肚子,他舍不得花那两元钱,每天都坚持回家吃饭。“逢年过节,想给孩子添一件新衣服,他总说有校服穿就好了,没必要花那个钱,不如省下给家里还债。”孩子懂事得时常让胡艳秋感到心痛。

管晨宇为父亲捐骨髓的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管刚治病期间,村里以及管晨宇所在的学校,都向他们家伸出了援手。管晨宇说:“上高中后,同学们陆陆续续知道了我的家庭情况,但他们从没因为我吃穿不好而看不起我,相反都说佩服我。”

在同学们的心目中,管晨宇是一个真诚、热心的好朋友。学习成绩优异的他从不骄傲自满,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热心地帮助其他同学。每逢有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总是耐心地讲解,毫无保留。

胡艳秋也明显感觉到了儿子的变化,她说:“以前儿子很闷,就喜欢埋头学习,不关心周边的事,这一年多来发现他开朗活泼多了,老师也反馈说孩子现在都成了班里的开心果。”

事实上,让管晨宇感到放松的最根本原因,是父亲目前身体状况稳定。按照医生的说法,如果骨髓移植后身体状况稳定的时间越长,则存活率越高,度过五年风险期,基本就可以痊愈。

“爸爸生病那阵子,我希望自己长大后可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帮助病人化解痛苦。目前,我考虑的重点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早些替父母挑起家里的担子,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努力回报社会。”管晨宇说。

补记

不离不弃

管晨宇坦言,因捐髓救父这一举动而受到社会的关注,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他先后获得“辽宁最美孝心少年”“新时代向上向善辽宁好青年”等荣誉称号,并被推荐成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第二批候选人。他认为在家里,妈妈才是自己心目中的超级英雄,堪称伟大。

同样,管刚对妻子也是心存感激:“结婚这么多年,我俩没吵过架,尤其在我生病后,她在我面前连句重话都没说过,只是默默地撑起这个家,四处张罗借钱,带着我跑医院。我的病友群里有很多人因病离婚,像我这样家庭保持完整的很少。”

在管刚几度因经济压力而冒出放弃的念头时,胡艳秋便常拿孩子来开导和鼓励他:“孩子们懂事争气,你只要肯坚持,才能给孩子们树立遇到困难不退缩的榜样,才能看到他们成家立业。等你身体好了,大家齐心协力,债总会越还越少。”

这些年为给管刚治病,管家先后花费超过90万元,虽然绝大多数是向亲戚朋友借的,但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也是天文数字。

“要说没压力是不可能的,但困难摆在那里躲也躲不开,总得努力去解决。我也有喘不过来气、委屈的时候,我可以在自己姐弟面前诉苦,但从来不在孩子和他爸面前表露出来。”胡艳秋说。

在丈夫生病后,胡艳秋成了家里的主心骨,一边带着丈夫治病,一边照顾上学的孩子,还要琢磨怎么赚钱维持生计,并偿还债务。压力最大的一次,是陪丈夫在大连手术期间。管刚术后病情一度出现异常,刚出无菌舱不久又再次入舱,而且一进就是一个月。“医院通知家属再准备20万元,我脑袋‘嗡’的一下,天晕地旋,上哪儿找人筹钱啊?另外还担心他人治不好。”胡艳秋说。

此时,胡艳秋已经顾不上在老家的两个孩子,又着急地打电话四处筹钱。一些刚被借过钱的亲戚朋友,又帮她三千五千地筹钱,因为他们太了解胡艳秋的性格,她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啊。

胡艳秋告诉记者,家里最多时欠下的外债有60多万元,这几年靠养猪还债,目前剩下不到30万元了,她相信只要人在家在,努力拼几年,肯定会过上好日子。

有两个细节,管刚说令他终生难忘:一个是做骨髓移植手术前,孩子为了增重拼着劲儿吃东西的样子;一个是自己做完移植手术出舱后出现腹积水,所凑的30万元医疗费不够用,需要额外再准备20万元时,妻子二话没说,拿起电话躲在屋外又开始张罗借钱。

面对突发的家庭变故,管刚说“多亏了孩子和他妈”,胡艳秋则说“人在家就在”,管晨宇说“我应该为父母承担责任”。虽立场和感受不同,但他们都以自己的行动,对家的意义作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注解,那就是风雨面前,全家人齐心协力,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