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田 勇
冬将尽,春始来。
在鼠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辽宁日报《望年》特刊再次与大家见面了。这一次,我们聚焦民生福祉。
2020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华民族致力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重大成果,其重要体现正在于民生福祉的改善与提升。
民生无小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百姓冷暖。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辽宁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2019年初召开的辽宁省两会上,由百姓“点菜”、政府“做菜”的十件民生实事出炉。一年过去,十件实事做得如何?老百姓的感受如何?
岁末年初,报道组奔赴省内14座城市——
在沈阳,我们关注贫困生郑少钦的学习生活,倾听他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在鞍山,我们叩响特困老人董明秀的家门,看她的菜篮子里都有啥年货;在朝阳,我们记录退休职工李树林的喜怒哀乐,摸摸暖气片热不热;在本溪,我们走进肖家河村护路志愿者鲍纯敏的家,跟他聊聊新修的村路给致富的天平加了多少砝码……
当收集完所有的素材后,一张写满幸福的“民生答卷”展现在眼前。
决策给力——十件民生实事,件件攸关困难和特殊群体,既做到尽力而为又做到量力而行,务求扎实。各地逐级落实,坚持不懈一件接着一件办,让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有始有终。
精准发力——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更能夯实民生之基。教育不仅能改变自身的命运,甚至还能改善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通过多措并举,偏远地区乡村教师收入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了,贫困县里的中小学生吃得也更好了。在辽宁织密的就业“经纬线”上,还牢牢兜住贫困家庭大学生子女,把他们的书包塞满“就业福利”。
保障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扶危济困的德政善举,更是为增进民生福祉添砖加瓦。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实事从百姓家的“鸡毛蒜皮”着手,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们向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年份里,信心坚定;
我们向前,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步履铿锵。
小康年,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