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推动援疆兴疆

辽宁日报 2020年01月19日

(上接第一版)据统计,到去年底,商品城销售总额达到1.15亿元人民币,客流量18万人次,拉动地区就业1000余人。

地处祖国西北的新疆,经济发展滞后的“瓶颈”之一,就是能拉动产业发展的硬项目少。为此,我省投入援疆资金6.7亿元,重点支持了包括丝路文化商品城在内的巴克图口岸边民互市、乌苏工业园、额敏工业园、巴克图工业园等一批事关受援地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项目。

三年来,我省共在受援地累计投入资金25.71亿元,实施援疆项目271个。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当年应竣工验收项目一次性通过率全部达到100%,在全国19个援疆省市中位居前列。

这些项目不仅拉动了受援地产业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的状况。其中,我省为受援地新建改扩建基层组织阵地89个,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建造乡村医疗卫生设施3万平方米;建造游牧民定居房、安居富民房90万平方米;铺设用水管线200余公里,硬化乡村道路150余公里。

改善民生暖民心

对口援建新疆,我省始终把民生改善放在心上,脱贫援疆、教育援疆、医疗援疆,一桩桩一件件,温暖民心、凝聚民心。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我省积极强化援受双方基层扶贫项目资金的有效衔接,确保援疆项目和资金重点向脱贫攻坚倾斜,向乡村和基层倾斜。

三年来,我省累计投入资金14.9亿元,实施了138个脱贫攻坚项目;累计有2.3万户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安居,1.76万名贫困人口得到大病医疗保险救助,2800余名贫困劳动力得到就业培训,4000余名内地普通高校新疆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资助。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省高度重视教育援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作为首批“交钥匙”工程之一,乌苏市第二中学2017年9月提前一年竣工投入使用。我省投入6800万元新建的塔城地区职业技术学院,结束了塔城地区没有高校的历史。

三年来,我省累计投入资金3.89亿元,新建城乡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场地17.47万平方米,从根本上缓解了校舍老旧和紧张造成的“上学难”问题,为实现优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医疗援疆是民心工程。为让塔城人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我省在受援地硬件软件建设上进行全方位对口支援。三年来,我省共投入医疗资金2.2亿元,新建门诊和住院楼6.95万平方米。中国医科大学“组团式”医疗援疆和各市选派医疗人才365人次。援疆医生共接诊患者十余万人次,抢救危重患者4000余人次。

2019年,在援疆干部人才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成功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牢记使命勇担当

为实现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我省紧密结合受援地需求,选派了一批文化层次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优秀干部人才进疆。同时,也组织大批受援地干部人才来我省培训,着力为受援地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在工作中,我省援疆干部人才履职尽责,勤奋敬业,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在教育医疗、科技文化、财政金融等关键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程师李世英是援疆干部人才的杰出代表。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化物所多项重大研发成果在石河子市天业集团开花结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李世英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技术骨干36名,协调大连理工大学累计为天业集团培养82名工程硕士研究生。

为给受援地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我省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三年来,我省组织受援地7191名干部人才来辽培训。2019年起,变人才短期培训为长期培养,受援地选派首批教育和医疗骨干各20名,来我省接受为期一年的长期培养。

援疆干部人才在建设新疆的同时,也悉心呵护着新疆的民族团结。三年来,我省援疆干部人才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活动,认亲结对342对,捐资160余万元,为“民族亲戚”解决困难200余件。

300多个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在辽疆两地产生强烈反响,营造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天山雪松根连根,辽塔一家心连心。”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践行了援疆初心,担当了援疆使命,也见证着新疆巨变。